欣賞古典詩詞我們一般能注意到詩中的形象思維,并對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往往忽視了對作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的分析和理解,從而在某些時候不能全面客觀地鑒賞出作品的真正意蘊。形象思維不能排斥邏輯思維,而且必須以邏輯思維為基礎。這是因為作為一種思維活動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一樣,必須遵循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客觀的現實生活是藝術形象的依據,而詩人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評價,則是藝術形象的主觀因素。為了使筆下的藝術形象符合生活的真實,詩人必須經過一段認識、醞釀的過程,即進行邏輯思維的過程。在眾多的素材面前,經過選擇、取舍、概括,最后才構成藝術形象。因此,在探討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維的特點的同時,決不能忽視邏輯思維。如果我們把握了詩人在作品中的邏輯思路,又弄清楚詞和詞、句和句的邏輯聯系,那么就能透徹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內容及其表現手法。例如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寫景詩。詩人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寓情于景。
因果聯系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必然聯系。我們可以拿這個觀點去分析這首詩。當時詩人夜泊楓橋,時已深夜,不能成眠,因而能從視覺和聽覺出發,看到各種景物,聽到各種聲音,這是一。各種景物各種聲音又都緊緊圍繞著“夜泊楓橋”這一特定的環境,這是二。詩人先從遠處望,后向近處看,反映了由遠到近的觀察過程。“月落”、“烏啼”、“霜滿天”是遠處望到和聽到的;“漁火”、漁民的“愁眠”、“寒山寺”、“鐘聲”、“客船”是近處看到和聽到的。由這些景物和聲音構成了一幅暮秋季節凄涼、冷落的夜景。面對這幅夜景,必然勾起詩人飄泊他鄉的孤愁情懷,這是三。各種景物和聲音的描寫,不是胡亂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條件、因果關系來安排先后順序。“月落”點明已近天明,只有在拂曉里,才能聽到烏鴉的啼叫,才能看到濃重的霜露;因為是在夜里,所以有“漁火”。并有“漁火”的映照下,才能看到漁民睡覺時的“愁態”;“寒山寺”在詩人停泊的所在地,寺里和尚有夜半敲鐘的習俗,所以詩人很自然地寫到了“寒山寺”,并由此引出了“鐘聲”,再由鐘聲引出了“客船”,這是四??梢娫娙耸亲プ×耸挛镩g的因果聯系來進行思維活動的。又如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本詩前兩句是說,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寒意襲人。雪落地無聲。詩人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一個“訝”字貼切而生動。詩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末兩句是說,夜間下了一場大雪,不時聽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詩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通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減。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膳c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全詩短短二十字,無一字一句直接寫及如何下雪,卻句句緊扣詩題,從各個不同側面襯托出夜間下雪的情景,邏輯順暢,恰如一氣呵成。
最后我們來看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這是一首記事詩。詩中反映了漁民生活的艱險和作者對漁民的同情。鱸魚,是一種身體扁狹、色白、有黑斑、口大鱗細、味道鮮美的魚。味道鮮美是鱸魚特有的屬性,因此,人人愛吃,就不限于“江上往來人”,作者只寫“江上往來人”,是因為“江上往來人”能夠看到江中漁民捕魚的情景。作者按事物的內在聯系,把“人”和“景”結合在一起。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是互為轉折關系。意思是說,江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歡吃味美的鱸魚,不知道漁民是冒著風浪去捕撈的,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后兩句的意思作者沒有明說,而是令“江上往來人”去看捕魚的險景。看到一葉小舟顛簸在大風浪里,一會兒被送上浪峰,一會兒又陷入波谷的驚險場面,自然會懂得“吃魚容易捕魚難”的道理。前因后果十分清楚,足見詩人對思維活動邏輯性的注重和運用。
上一篇:如何鑒賞詩詞作品中的“典故”運用
下一篇:如何鑒賞詩詞作品中的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