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庭,在四川,茶館,恐怕就是人們唯一寄身的所在了。我見過很多的人,對于這個慢慢酸化著一個人的生命和精力的地方,幾乎成了一種嗜好,一種分解不開的寵幸,好像鴉片煙癮一樣。
一從鋪蓋窩里爬出來,他們便紐扣也不扣,披了衣衫,趿著鞋子,一路嗆咳著,上茶館去了。有時候,甚至早到茶爐剛剛發火。這種過早的原因,有時是為了在夜里發現了一點值得告訴人的新聞,一張開眼睛,便覺得不從肚子里掏出來,實在熬不住了。有時卻僅僅為了在鋪蓋窩里,夜深的時候,從街上,或者從鄰居家里聽到一點不尋常的響動,想早些打聽明白,來滿足自己好奇的癖性。
然而,即使不是為了這些,而是因為習慣出了毛病,這也不會使他們怎樣感到掃興。他們盡可以在黎明的薄暗中,蹲在日常坐慣了的位置上,打一會兒盹。或者從堂倌口里,用一兩句簡單含糊的問話,探聽一點自己沒關照到的意外的故事。
“這樣晏……睡得遲嗎?”
“水巷子又出怪事哩”,堂倌解釋道,“他們就把那爛貨弄在階沿上……”
“嗐,我是說哪里嘻嘻哈哈的。”客人滿足地發笑了。
自然,倘是堂倌簡捷地回答說,“還早呢。”他們便很快地迷糊過去了,直到把茶泡上,那個在打更匠困覺時就醒轉來了的可憐人,招呼說“泡起了呢”,這才從喉嚨里應聲道,“哼”,或者微微點一點頭。不過即使他們一無聲響,堂倌一經招呼,便算義務已盡,各自管照自己的工作去了。
當他們發覺茶已經泡好了的時候,總是先用二指頭沾一沾,潤潤眼角,然后緣著碗邊,很長地吹一口氣,吹去浮在碗面上的炒焦了的茶梗和碎葉,一氣喝下大半碗去。于是吹著火煙筒,咳喘做一團,恰像一個問話符號似的。要到茶堂里有別的客坐下了,這種第一個上茶鋪的人,才現出一個活人的模樣,拿出精神來,用遲緩的調子,報告出堂倌講說過的故事,夾雜著感慨和議論。
“還是那壞東西不好,見了人就打打狂狂的。”
“母狗不擺尾,公狗不上背呀!”別的人附和著。
等到這一類的談話可以告一段落了,報告者呵欠,揉一揉眼皮,向茶爐邊嘟噥道,“還沒洗臉呢。”于是堂倌拖過一張凳子,擺在客人座位邊順手的地方,打了臉水來。像這樣,要洗臉,是不必改變蹲著的姿勢的。只需略微側一側身子,斜伸出兩只手去,就行了。然而,要是還沒有參加別的茶客的談話,要洗一張臉子,那時間是會費得很長久的。
“您這話一點也不冤枉她。我看到的,比這更丑呢。比方說……”剛用指頭提起來的臉帕,又落在臉盆里面去了。
有時候,需得堂倌另外換上一盆臉水,他們才能夠完成這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于是一邊趿上鞋子,扣著紐扣,一邊踱往街對過的酒釀攤上去,躬著身子向裝著物什的擔子打量一回,然后點著指頭,一字一字地叮嚀道:
“聽清白了么?——加一個蛋。要新鮮的。好,就是這一個罷。您照照我看,……”
當小菜販沿著清冷的街市叫賣起來了的時候,他們總照例買上一點豆芽,堆在茶桌上,一根一根地擷著根,恰像繡花一樣的精致。從他們的神情上看來,這還是一種近乎闊氣的舉止呢。這擷好了的菜,家里的孩童們,是自會來收回的,用不著他們動步:只需千篇一律地關照道:
“說不說得來,——多加一點醋,炒生一點,嗯!”
早飯的時候,直到家里的人催過三五遍了,他們才一面慢騰騰地,把茶碗端到茶桌子中間去,叫堂倌照料著,說吃過飯再來,一面戀戀地同茶客們閑談著,好像十分不愿意走開去似的。
“又怎樣呢?”
“又怎樣,還不是認錯了事。”
“我早就說罷,再讓他吃一點辣子;我倒涼爽呢。……”
到這時,全個早晨的時間,已經給他們花費干凈了。但他們毫不覺得可惜。其實,也沒有想到這一點。等到肚子一飽,又有許多時光,在等待著他們,像闊人使用資財一樣地浪費了。
在這里,我但愿目前的震蕩不會攪擾他們。
(1934年11月27日《申報·自由談》)
賞析這是一篇生動、樸實的敘事小品。由于作者對茶館及喝茶的人的情狀非常熟悉,并且有著深切的感受,所以使文章寫得格外生動真實而又具有情味。
魯迅給沙汀、艾蕪的信中曾提出“選材要嚴,開掘要深”的著名論斷。沙汀是謹遵魯迅對他們的教誨進行創作的。這篇小品,初看起來,只是漫不經心地在描述四川人吃早茶的生活習慣,似乎并無深意。但仔細體會一下,它是在平凡的題材中,挖掘出了深刻的思想。它處處滲透著對吃早茶的人們的習慣及心態的臧否,表明痛心疾首的諷刺態度。
文章開頭,便開宗明義地指出茶館是“慢慢酸化著一個人的生命和精力的地方”。這就一語破的地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文章的正文部分,細致地描述了吃早茶的人們在茶館里拉閑片,談“新聞”,慢悠悠喝茶,不慌不忙洗臉的情景,表現了他們在如何把早晨的大好時光毫不可惜地消磨掉,這簡直等于自我戕害,浪費生命。作者在文中還通過對吃茶人們的言談舉止的生動描繪,真實地反映出他們的心態。他們一從鋪蓋窩里爬出便要到茶館里去,目的是為告訴別人一件“新聞”,或打聽一件新鮮的事情,或探聽一點自己沒注意到的意外故事。如果這些目的都不能達到,就蹲在坐慣了的位置上打盹兒。這說明了他們都有著好奇、獵奇、愛傳播瑣聞軼事的心理特點。文中寫的堂倌所講的關于“爛貨”的不足為奇的事情,他們卻深以為奇,聽起來津津有味,并馬上津津樂道地轉告另外的茶客。在無人聽他傳布這種“新聞”的時候,迷迷糊糊,打起呵欠;一見有人來了則馬上成了活人,提起了精神。由作者的這些生動的描述,可以明顯地看出茶客們目光短淺,胸襟狹鄙,趣味低下,精神空虛,思想愚鈍的心態。在作者客觀冷靜的描述文字背后是隱含著諷刺批判的機鋒的。作者在文中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改造人們的靈魂、改變人們的精神境界的重要問題。
上一篇:《書》原文|賞析
下一篇:《春雨》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