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杏仁蓮心粥!”
“玫瑰白糖倫教糕!”
“蝦肉餛飩面!”
“五香茶葉蛋!”
這是四五年前,閘北一帶弄堂內外叫賣零食的聲音,假使當時記錄了下來,從早到夜,恐怕總可以有二三十樣。居民似乎也真會化零錢,吃零食,時時給他們一點生意,因為叫聲也時時中止,可見是在招呼主顧了。而且那些口號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從“晚明文選”或“晚明小品”里找過詞匯的呢,還是怎么的,實在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鄉下人,一聽到就有饞涎欲滴之概,“薏米杏仁”而又“蓮心粥”,這是新鮮到連先前的夢里也沒有想到的。但對于靠筆墨為生的人們,卻有一點害處,假使你還沒有練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鬧得整天整夜寫不出什么東西來。
現在是大不相同了。馬路邊上的小飯店,正午傍晚,先前為長衫朋友所占領的,近來已經大抵是“寄沉痛于幽閑”;老主顧呢,坐到黃包車夫的老巢的粗點心店里面去了。至于車夫,那自然只好退到馬路邊沿餓肚子,或者幸而還能夠咬侉餅。弄堂里的叫賣聲,說也奇怪,竟也和古代判若天淵,賣零食的當然還有,但不過是橄欖或餛飩,卻很少遇見那些“香艷肉感”的“藝術”的玩意了。嚷嚷呢,自然仍舊是嚷嚷的,只要上海市民存在一日,嚷嚷是大約決不會停止的。然而現在卻切實了不少:麻油,豆腐,潤發的刨花,曬衣的竹竿;方法也有改進,或者一個人賣襪,獨自作歌贊嘆著襪的牢靠。或者兩個人共同賣布,交互唱歌頌揚著布的便宜。但大概是一直唱著進來,直達弄底,又一直唱著回去,走出弄外,停下來做交易的時候,是很少的。
偶然也有高雅的貨色:果物和花。不過這是并不打算賣給中國人的,所以他用洋話:
“Ringo,Banana,Appulu-u,Appulu-u-u!”①
“Hana呀Hana-a-a!Ha-a-na-a-a!”②
也不大有洋人買。
間或有算命的瞎子,化緣的和尚進弄來,幾乎是專攻娘姨們的,倒還是他們比較的有生意,有時算一命,有時賣掉一張黃紙的鬼畫符。但到今年,好像生意也清淡了,于是前天竟出現了大布置的化緣。先只聽得一片鼓鈸和鐵索聲,我正想做“超現實主義”的語錄體詩,這么一來,詩思被鬧跑了,尋聲看去,原來是一個和尚用鐵鉤鉤在前胸的皮上,鉤柄系有一丈多長的鐵索,在地上拖著走進弄里來,別的兩個和尚打著鼓和鈸。但是,那些娘姨們,卻都把門一關,躲得一個也不見了。這位苦行的高僧,竟連一個銅子也拖不去。
事后,我探了探她們的意見,那回答是:“看這樣子,兩角錢是打發不走的。”
獨唱,對唱,大布置,苦肉計,在上海都已經賺不到大錢,一面固然足征洋場上的“人心澆薄”,但一面也可見只好去“復興農村”了,唔。
四月二十三日。
(1935年上海《漫畫生活》月刊第9期)
注釋①Ringo日語“林檎”(蘋果)的語音。Banana,日語“香蕉”的語音。Appulu,日語外來詞“蘋果”的語音。②Hana,日語“花”的語音。
賞析名家談小品文創作特點時說:“小品文必須注目于事物的細處,就極微細極瑣碎的部分發見材料”,用“精細的部分描寫”“去暗示全體”。(夏丐尊、劉薰宇《小品文》)魯迅這篇《弄堂生意古今談》,就具有這種特點。它通過對上海弄堂生意日趨慘淡的描寫,反映了國民黨統治下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用細微的、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瑣事,表現了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重大主題,讀來發人深思。
文章第一段,寫的是魯迅于1927年來上海定居時的情況。那時,弄堂里生意非常興隆,“杏仁蓮心粥”,“蝦肉餛飩面”,“五香茶葉蛋”……從早到晚,叫賣聲不絕于耳,每天大約二三十種之多。加上賣者招呼顧主之殷勤,叫賣聲的悅耳,使“初到上海的鄉下人,一聽到就有饞涎欲滴之概。”然而,到第二段寫的“今天”,即魯迅寫這篇文章的1935年,情況就大不同了。弄堂生意日趨清淡,賣零食者只剩下“麻油”、“豆腐”等寥寥幾種。今日的蕭條清冷,與當年的繁華興隆,形成鮮明對照,令人有一種昔今隔世之感。文章第三段又通過對瞎子算卦罕有人問津,和尚行苦肉計化緣,終于得不到一個銅板的描寫,更進一層地寫出了市民囊中羞澀,購買力下降的真實狀況。文章最后,用諷刺的筆調點出了國民黨當局者在城市“賺不到大錢”,只好去“復興農村”的狼狽處境,把30年代社會,從農村到城市,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達到了“窺一斑而見全豹”、“從一粒沙而見大千世界”的藝術效果。
從身邊瑣事寫起,表現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重大主題,這是魯迅小品與林語堂、周作人小品的重要區別。后者多寫身邊瑣事,追求的是士大夫階級的“閑情逸致”,而魯迅小品所寫的身邊瑣事,往往反映著時代風雷。魯迅善于從萬千紛繁的生活瑣事中,發現具有深刻意義的素材,并站在全局的“制高點”上審視和開掘蘊藏在這些小事中的社會意義,通過身邊瑣事,表現身外的“大世界”。《弄堂生意古今談》,寫的是最普通的生活小事,然而卻從中揭示了國民黨統治正在走向沒落的時代變動。普通瑣細的題材,表現了警策深邃的重大主題。這表現了魯迅觀察問題眼光之敏銳和以簡馭繁的高超藝術,實在令人敬佩。
上一篇:《風箏——《野草》之九》原文|賞析
下一篇:《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