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奇思異想的神話傳說
中國現存的神話故事,雖然不如古希臘神話那般系統和完整,但也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反映了原始先民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對宇宙洪荒、現實世界和人類歷史的認識。神話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對某種自然或社會現象進行解釋,反映了先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刨根問底的決心。
先秦的文獻對神話已有很多記載,《詩經》描繪了商朝始祖契和周朝始祖后稷出生的神奇經歷,契的誕生是因為簡狄吞了燕子蛋,稷的誕生是姜嫄踩到天帝的大拇指而受孕,《楚辭》中的《天問》是屈原來到楚故都,面對壁畫的發問,運用了大量的神話故事,比如鯀禹治水、羿射十日、共工觸山、月中蟾蜍等素材,但是流于零碎和片斷化。《穆天子傳》中的周穆王西游至昆侖山西王母之處,也充滿了神話色彩。至于《莊子》中的鯤鵬之變,似是對神話故事的改造。在上古的文獻中,以《山海經》的神話學價值最大。《山海經》成書于戰國初年到西漢初年之間,一般認為《山經》成書早,大約在戰國初中期,《海經》成書晚,是秦漢間的方士所作。《山海經》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但神話故事大多是片斷式的,如《大荒西經》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如一句話新聞,只是交代了一個現象,至于其中的原委,無法得知;當然也有完整的情節,如夸父逐日:“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鯀禹治水:“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精衛填海:“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等,對后世的文學作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淮南子》的四大神話
《淮南子》對神話的搜羅相當豐富,保存了大量的神話,可謂古代神話的寶庫,他最大的功績和貢獻是完整地記錄和保存了中國著名的四大神話,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和共工觸山。這四大神話,后羿射日與嫦娥奔月,先秦時代已有記載,但《淮南子》的記載最為完整。女媧補天和共工觸山,是第一次出現,屬于中國的創世神話,是《淮南子》對保存神話的重要貢獻。
一是女媧補天,屬于始祖神話。《淮南子·覽冥訓》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女媧是上古最負盛名的女神,不僅是天地的創造者,而且是世界秩序的維護者。《楚辭》中的女媧人頭蛇身,在補天之外,還創造了人類,是人類的始祖。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天地開辟之初,還沒有人類,女媧用黃土捏人,由于工作量巨大,來不及一一捏成,于是將繩子放入泥中,甩成人類,并且將人區分為富貴和貧賤,說明這個故事已經有了階級意識,這是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古希臘人認為人類是天神普羅米修斯按照自己的樣子用黃土捏成,這表明人類起源的神話具有共通性。《淮南子·說林訓》說:“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上駢、桑林和黃帝、女媧一樣都是神仙的名字,現已不知其詳,應該是女媧造人時來協助她造人的耳目和手臂,是女媧的助手。至于女媧補天的原因,說是“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與遠古世界流行的洪水神話有關。
二是共工觸山,屬于洪水神話。《淮南子·天文訓》載: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是共工氏與顓頊的爭帝戰爭導致的災禍,說明大洪水是由人為造成的。《本經訓》說“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共工也是人面蛇身的天神,卻是洪水的發起者,《兵略訓》說“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表明顓頊對共工的戰爭具有正義性,不是爭帝那么簡單了。女媧的行為,實際上是彌補人類的過失。拯救的措施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女媧是治水的英雄,大鰲和黑龍是洪水暴發時的水怪,女媧殺死這些興風作浪、危害人間的怪物,并且積累了許多蘆灰用來遏制洪水。
三是后羿射日,屬于英雄神話。《淮南子·本經訓》載:
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這個故事在《淮南子》之前已經有記載,《山海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說十個太陽住在樹上,輪流值班,并未釀成禍害;《楚辭·天問》說“羿焉彃日?烏焉解羽?”王逸說“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鳥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說后羿射下太陽,只剩一個,卻未說明原因。《淮南子》交代了后羿射日的原因是“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后羿射日的同時還殺害了九頭猛獸,并指出后羿射日是受命于堯,因此后世學者將后羿直接換成堯,如東漢王充《論衡》引《淮南子》說“堯時十日并出,堯上射九日”,因此百姓高興地要堯做天子,可能當時民間有兩個傳說系統,最終后羿射日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
四是嫦娥奔月,屬于民間傳說。《淮南子·覽冥訓》載: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嫦娥的形象最早見于《山海經》“月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嫦娥本叫常羲,是月神,與日神羲和對應,后來演變成嫦娥,《淮南子》說她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奔月的神話,在“奔月”之后還有“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句,說嫦娥在月亮里化身蟾蜍,這就能說明后面惆悵失落的樣子,這句本是舊記所有,只是被后人刪削了。西王母的形象經過了幾次演化,原始神話中西王母是半人半獸的獸,有豹的尾巴和虎的牙齒,住在山洞里,有三只青鳥為它取食,屬于兇神;戰國時期,周穆王和西王母歌謠和答,形象已經趨向于正面;到了漢初,開始演化為“有不死之藥”的吉神和仙人了,到了漢武帝求神仙招方士的時候,西王母拒絕了武帝所請的不死之藥,而給了三千年一結子的仙桃;魏晉年間,西王母已經演化為“年可三十許”的麗人,屬于群仙的領袖,成為道教的神仙形象。與西王母對應的是東王公,居住于東方的蓬萊山,東王公的出現很晚,是西王母的鏡像,蓬萊山也是仿制昆侖山的產物。
(2)《淮南子》的神仙譜系
《淮南子》的神話故事中出現了繽紛的神仙形象,我們可以據此勾勒出天上的神仙譜系。《淮南子》沒有記錄天地開辟的神話傳說,只是認為天地之前,是一個無形的“像”,后來分為陰陽二氣,這就是《精神訓》中的“二神混生”,“二神”即陰陽之神。《天文訓》說“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陽氣清而成天,陰氣濁而成地,天先于地而產生,這就是天地的由來。三國的時候流傳了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個神話故事雖然出現得很晚,但說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以及陰陽二氣的升沉,與《淮南子》相似。
天地開辟之后,尚沒有人類,于是女媧捏土造人。女媧造人的時候,上駢、桑林等神都來幫忙制造耳朵、眼睛、手臂等。人類產生后,文明也就出現了,紛爭也隨之開始,因此就有了共工與顓頊爭帝的傳說。這場戰爭異常慘烈,以至撞折撐天的巨柱、系地的大繩,引發了一場世界性的大洪水,猛獸惡鳥也趁機興風作浪。也有傳說認為是共工引發洪水災害,民不聊生,顓頊因此誅之。女媧只好煉五色石補天,又殺死鰲龍、積灰止水,終于恢復了世界的秩序。
太陽是一切能量的源泉,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因此是古人的想象重點。《淮南子·天文訓》描述了太陽一天的行程: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將行,是謂朏明。至于曲阿,是謂旦明。至于曾泉,是謂蚤食。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悲谷,是謂餔時。至于女紀,是謂大還。至于淵虞,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車。至于虞淵,是謂黃昏。至于蒙谷,是謂定昏。日入于虞淵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九里,禹以為朝、晝、昏、夜。
古人將太陽的起落共歸結為九州七舍共十六個點,分為朝、晝、昏、夜,其中太陽升起的地方是旸谷、咸池、扶桑,《山海經》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湯谷是太陽洗澡的地方,落山的地方是虞淵、蒙谷,也屬于水鄉澤國,反映了陸地為海洋環繞的地理觀念。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太陽居住在神樹之上,九個太陽居住下枝,一個太陽居住上枝,如果十日并出,就會給人間造成災難,因此后羿射日就是懲罰措施。那么太陽既然在西方的虞淵下山,次日如何在東方的旸谷升起呢?下山和升起的地方都屬于水澤,那么這當中就存在著夜晚運行的太陽,《楚辭·天問》說“鴟龜曳銜”,這鴟(貓頭鷹)和龜其實就是運載晚上的太陽。有學者指出三足烏背負太陽由東向西飛行,降落的時候經歷死亡并解開羽毛,沉入羽淵,化身為鴟鸮,羽淵中的龜便馱起它緩慢向東方爬行,并在早晨成功地送達東方,這個運載的通道就是黑水。
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青銅神樹
(三星堆博物館藏)
日月的飛馳都由天神駕馭,日月之中都有靈鳥。《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崦嵫也是傳說中太陽落山的地方,羲和是太陽的御者;又說“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月亮的御者。東漢王充《論衡·說日》說:“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漢人的畫像石中,常以三足烏代表太陽,以與有蟾蜍的月亮區分,《精神訓》說“日中有踆鳥,而月中有蟾蜍”,“踆鳥”即指三足烏,是太陽的代表,蟾蜍即癩蛤蟆,是月亮的代表,當時也有傳說蟾蜍是嫦娥所變。
先民的觀念總體屬于泛神論,認為四時五方、雷電云雨、禾木鳥獸、江河湖海莫不由神主管。《淮南子·天文訓》說“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閉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谷禽鳥草木”,女夷是主管百谷、草木和禽鳥成長的神仙。《原道訓》說“使風伯掃塵”,風伯即風神。《地形訓》說“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這是雷神的外貌描寫。《原道訓》說“今雨師灑道”,雨師即雨神,《山海經》說“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這是上古雨師的形象。《天文訓》說“至秋三月,地氣下藏,乃收其殺,百蟲蜇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青女就是霜雪之神。《齊俗訓》說“馮夷得道,以潛大川”,馮夷是河伯,是黃河之神,黃河是中原的大河,因此關于河伯的傳說記載甚多。
《淮南子》保存了大量的神話傳說,但這些神話只是說理的舉證,并非作者有意識的全面收集,今人固然可以通過這些神話見微知著地窺探到古人的神話世界,但從系統性和全面性而言,相比古希臘神話,中國歷史上保存的材料還是不夠豐富的。
甘肅武威五壩山漢墓“開明獸”等形象
(宿白等:《中國美術全集·墓室壁畫》,文物出版社,1989年)
(3)昆侖山與升仙神話
昆侖山,就是天山,匈奴稱天為祁連,也叫祁連山,在今甘肅酒泉南。《括地志》說:“昆侖山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穆天子傳》所說周穆王到達的昆侖山就是酒泉南的祁連山。《淮南子·地形訓》說“河水出昆侖東北陬”,李白《將進酒》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一般認為昆侖山是黃河的源頭。李白《關山月》說:“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玉門關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主要交通門戶。傳說昆侖山盛產寶玉,李斯《諫逐客書》說“致昆山之玉”,《爾雅·釋地》說“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虛之璆琳瑯玕焉”,璆琳和瑯玕即是美玉,可見昆侖山之玉的名氣。而玉門關是昆侖山寶玉輸入中原的唯一關塞,因此叫玉門關。
但在神話故事中,昆侖山是連接天上和人間的通道。《淮南子》共記載了兩條通天的途徑,一是南方的都廣山,《地形訓》說“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都廣山是天神從天上往人間的通道,建木是登天的天梯,但不大為人所知;二是西方的昆侖山,是著名的登天之路,應該是古人認為昆侖山至高、可與天相連而產生的想象,《地形訓》說“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這條路是從昆侖到涼風,已能長生不死,再到懸圃,具有役使風雨的技能,再到上天,終成天神。《山海經》說“昆侖之丘,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又說“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百神之所在”,那么昆侖山是天帝和百神的居所,后來的傳說描寫劉安升仙,也是在昆侖山成仙的。
《淮南子·地形訓》對昆侖山有詳細的描寫: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瑯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昆侖山由大禹治水而成,是通往天堂的天梯和不死之山,它有增城九重、宮室千間,有名木佳樹、精美寶玉、園圃流水,是神仙生活的地方。尤其是昆侖山頂上的“縣(懸)圃”,《山海經·山經》稱為“帝之平圃”。《穆天子傳》說:“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縣圃。”舂山就是昆侖山上的一個高峰,縣圃正是懸掛在高空中的花園。再據《地形訓》“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所載,九重天的結構是:第一重是昆侖,有丹水可以飲之不死;第三重是涼風之山,可以長生不老;第五重是懸圃,可以呼風喚雨;第九重是天界,是天帝的居所。
一直以來,昆侖山被認為是仙界名山,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最早的昆侖山是充滿黑暗和死亡的刑殺之山。著名學者王小盾教授根據《山海經》的《西山經》《北山經》《海外南經》《海外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等篇章中關于“昆侖”“昆侖之虛”或“昆侖之丘”的記載,認為昆侖沒有固定的地理位置,不必是具體的地名,屬于某種神秘觀念的產物。這種神秘觀念比較明顯地同死亡有關。所謂“帝之下都”,即指冥帝的統治地,所以《博物志》說“昆侖山之東北……有八玄幽都”。所謂“昆侖”,其原始含義即是墓丘。昆侖同死亡的關聯在昆侖山神的神性上有很明顯的體現。這些山神都是些死亡之神和刑殺之神,其中最著名的神靈是西王母。據《大荒西經》《西山經》和《海內北經》的記載,西王母是“豹尾虎齒而善嘯”的人,是主管“災厲、五刑、殘殺之氣”的人,當古人把這些形象兇惡的神靈安置在昆侖之丘的時候,當他們指出西王母的主神特色的時候,正是提示了昆侖的真相——死亡之所和埋葬之所。《穆天子傳》曾稱奄山(即崦嵫山,日入之山)為“西王母之山”,昆侖山就可以理解為太陽落山后的居所,日落是被古人視為死亡的象征。
昆侖早期的意義是承載死亡的神秘場所,但在發展過程中,從黑暗的墓丘變為仙界的樂都,至遲在戰國后期,昆侖山的想象已經趨于正面,《淮南子》所記載的昆侖山完全是神仙所居的極樂世界。
《淮南子》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融合多家學說而成雜家,因此保存了大量的神話。隨著漢武帝時期儒家取得了獨尊的地位,神話便進一步的衰落了。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儒家學者對神話進行了倫理性的解釋,比如宰我問孔子黃帝三百年的事情。宰我問:“昔者予聞諸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回答說:“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本來“黃帝三百年”是傳說黃帝壽長三百年,很可能是指黃帝部落的統治時間,孔子借此教育圣賢政治的好處,納入政治性的解釋。子貢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本來“黃帝四面”應當是黃帝四張臉的傳說,孔子解釋為黃帝用四人治理四方。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孔子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本來“夔—足”應當是夔只有一條腿的傳說,孔子斷為“夔一,足”,認為如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孔子能夠解釋的,尚可保存一些端倪,那些不易解釋的,早被打入“怪力亂神”,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上一篇:《淮南子·叛王之子的尷尬命運》精解
下一篇:《淮南子·宇宙萬物的源流》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