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沒風光靜,遠山清無云。
潮落晚洲出,浪罷沙成文。
挾琴上高岸,望月彈明君。
去家未千里,斷絕怨離群。
這首詩寫景抒情,是江洪的代表作之一。
詩的前四句主要寫景。一個秋日的傍晚,作者沿江而行,他舉目遠眺:夕陽已經(jīng)西下,隱沒于群山之后,群山連綿起伏,橫亙天邊,秋高氣爽,萬里無云,風光格外清朗宜人。他的目光又掃向近處:一江秋水,橫陳眼前,江潮漸落,江心的小洲緩緩露出水面,輕浪蕩漾,不斷地拍擊著江岸,慢慢地推沙成文?!帮L光靜”、“清無云”,描摹晴空遠山,突出了傍晚景色的靜和清;“晚洲出”、“沙成文”,寫照江畔近水,又表現(xiàn)了晚景中的幾分動蕩和變化。遠近相映,山水相形,動靜相兼,使這清麗的景色之中,滲發(fā)出一種富于包孕而又流蕩變化的意趣。
后四句重在抒情。面對這景致,作者披襟攜琴,緩步登高,來到江畔的山坡上。這時,暮色已濃,秋月娟娟,清風朗朗,令人胸襟如洗。他乘著清興,對月?lián)崆伲磺睹骶o》悠悠而起。明君,此指《明君辭》。抒寫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大抵是訴說幽怨和思念,含凄無限,在民間流傳甚廣。作者在這里以《明君辭》入詩,用意很深,亦很巧妙。“去家未千里,斷絕怨離群”,昭君之怨,怎能不令人同哀?如訴如泣,似哀似怨的琴聲,在那月白風清的秋夜輕輕飄蕩,將人帶向一種凄婉幽遠的藝術境界。同時,它又和前面寫景中蘊含的流動和變化形成照應,使全詩平添低回婉轉(zhuǎn),搖曳生姿的情致。
江洪是梁朝的著名詩人,才思敏捷,風流儒雅。《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zhèn)鳌份d:“竟陵王(蕭)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則刻一寸,以此為率。(蕭)文琰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丘)令楷、江洪等打銅缽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覽?!彼倪@首詩寫月下彈琴,寫昭君之怨,可能是寓有身世之感,借一曲《明君》抒發(fā)念闕懷友的幽幽情懷,也可能是文人筆下風流,一時興到,表現(xiàn)一種清幽曠遠瀟灑高古的雅趣。但無論如何,全詩筆觸輕靈融貫,音韻錯落有致,立意構境出人意表,還是很可涵詠的。鐘嶸《詩品》卷下稱:“洪(雖)無多,亦能自迥出?!庇^此詩,正可見其迥拔獨絕之氣。
上一篇:《江津送劉光祿不及·陰鏗》原文|賞析
下一篇:《河中之水歌·無名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