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芬馨良夜發(fā),隨風聞我堂。征夫懷遠路,游子戀故鄉(xiāng)。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嘉會難再遇,歡樂殊未央。愿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
這詩是《文選》收錄的蘇武詩四首之四。據(jù)近人研究,這四首詩皆系漢末無名氏的依托之作,“燭燭晨明月”這首,是身在中州者為友人南歸寫的送別詩。
開篇即寫將別時的光景。節(jié)令是秋季,時間是清晨,明明的月亮還未墜落,秋蘭散發(fā)著濃濃的香氣。這是一個美好的時辰,“燭燭”、“馥馥”,形容詞的疊用,也傳出了詩人特別的感觸。這里又特別突出了秋蘭,“芬馨良夜發(fā),隨風聞我堂。”似乎在這個“良夜”,秋蘭香氣顯得格外濃郁,隨風傳來像是撩逗詩人。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下,“征夫懷遠路,游子戀故鄉(xiāng)?!边@里“征夫”、“游子”都是指行人,這點出了以上所寫是送別光景。這些描寫甚有興寄,《文選》注曰:“秋月既明,秋蘭又馥,游子感時,彌增戀本也?!边@是從“游子戀故鄉(xiāng)”的角度來體味,是有道理的。但還可從送者、行者與送者的關系方面來體會:秋月這樣明凈,秋蘭這樣的可意、動人,自然就醞釀了一種依依惜別的意緒,就像“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那樣,讓人動情,讓人留連低徊。這里的秋蘭似還含有象征友情的意味,古語曰:“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蘭?!薄疤m友”、“蘭交”即為知心朋友,這里的“芬馨良夜發(fā),隨風聞我堂”,是很容易叫人想到友情的溫馨。
“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這四句是設想友人于寒冬時到達江漢間情景。這見出途中的辛苦和孤單。節(jié)令和時景是那般惡劣,“江漢流”、“浮云翔”于單調(diào)中又顯出離合無端、遷徙不居的刺激。“俯觀”、“仰視”的動作,也顯出心情的不安。這里設想行程那么具體,見出作者對友人的關切、體貼,行人的一切已在他的計慮之中了。這里又偏向“不堪”方面設想,以與眼前美好情景對照,又見出多少的溫情、多少的留戀、多少的掛慮啊。后來不少送別詩皆有如此寫法,前引王維詩后二句即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辟Z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逼浔砬樾Ч窍嗨频摹?/p>
后八句是送別目前的話語。前四句說,你此行遠歸,我們就地北天南了,又有山川阻隔,顯得距離更遠了。這四句,句句都強調(diào)一個“遠”字,又暗用了《穆天子傳》王母贈別歌中“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句,惜別之情顯得就更濃盛了。“中州”,今河南省,此當指漢末政治中心洛陽、許昌一帶,此居中州當是居朝之意,友人可能是游宦無成而歸,故后面四句于惜別中寓安慰、勸勉之意?!凹螘笔侵竿粢灾聊壳暗臍g會,他說,這樣的歡會很難再遇了,讓我們臨別時盡情歡樂吧(“未央”,未盡,“歡樂”云云不外別宴上的酣飲歡歌),希望別后還不斷地增進您的德業(yè),珍惜光陰,珍重自己。最后兩句可謂臨別贈言,除珍攝之勉外,還含有功名有望、后會有期之意,《文選》載李陵詩其三末兩句是:“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與這兩句可以互相發(fā)明。
這首詩敘別情顯得很是深摯。臨歧之際先是渲染環(huán)境氣氛,顯出豐富的意緒;插入對行程的想象,翻進一層,見出深度;結末依依惜別,但不作悲酸語,最是難得。昔人云,蘇李贈言“溫而戚”,“味之長而言之美也”(陸時雍《詩鏡總論》),斯為得之。
還要指出一點,這首詩一些句子在“李陵詩”中曾以相似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過,除前面引述的兩句外,還有:“征夫懷遠路”,李詩其二作“行人懷往路”;“仰視浮云翔”,李詩其一作“仰視浮云馳”;“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李詩其一作“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嘉會難再遇”,李詩其二首句全同。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兩組詩之間似有因依轉(zhuǎn)擬的關系。那么,誰先誰后呢?梁啟超在《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中說他“頗疑擬李陵的幾首,是早已流行?!瓟M蘇武的那幾首,或者是較晚的時代續(xù)擬,……最遲的也不過魏晉間作品罷了?!绷菏系耐茰y不無道理。除上面指出的因依跡象外,通觀兩組詩,李詩三首都較短,結構較簡單,情思也較單純,而蘇詩四首篇幅都較長,結構、藝術手法也顯得多變些,“踵事增華”是符合詩歌創(chuàng)作尤其是雜擬詩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
上一篇:《舊題蘇武詩四首(其二)無名氏》原文|賞析
下一篇:《晉白纻舞歌詩(其一)·無名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