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點頭》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明席浪仙 (天然智叟) 著。十四卷。包括平話十四篇。書成于明崇禎年間。最早的版本為崇禎金閶葉敬池刊本,卷首有龍子猶序,又有清重刻本。1935年,戴望舒據葉敬池本重排標點本,收入施蟄存主編的貝葉山房 《中國文學珍本叢書》。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再版。1985年、1986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分別據貝葉山房本出版了新的校點本。
這是明末清初一部優秀的短篇小說集。天然智叟的好友馮夢龍 (即龍子猶) 在 《石點頭》 的序中說: “石點頭者,生公在虎丘說法故事也。” 以 “圣僧說法,頑石點頭” 名篇,清楚地表明了作者企圖 “聳動世人之心”,“使凡夫俗子積迷頓悟”的創作旨意。但是它與那些忠實地闡釋封建的倫理教義、讀來讓人廢然思睡的擬話本相比,又沖破了陳腐說教的迷陣,使人讀之難以釋卷,思之頗受啟發,有較強的藝術魅力。作者的創作意圖本身是矛盾的。盡管他以肯定的態度、欣賞的筆調描繪了一些不合情理的殘酷的事情,但畢竟還追求更為合理的生活,愿意看到社會的正氣; 盡管作者煞有介事地鼓吹了一些封建統治者借以殺人的教條,進入創作時又能夠從生活出發,敢于描繪真實的人生畫面。所以,《石點頭》雖是一部“勸善書”,卻真實地奏出了朱明王朝末世社會黑暗、災害遍地、戰亂頻仍、哀鴻四野的時代哀歌,再現了封建社會中 “天理” 對“人欲” 的壓迫,有較高的認識價值。
《石點頭》藝術風格鮮明。內容的真實性、殘酷性;故事的傳奇性、悲劇性;人物心理的變態性、行為的諷刺意味是其突出特點?!坝衅媸路接衅嫖摹?。《石點頭》大多演小人物的奇事奇遇。十四篇故事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為求官而云游四方的士子;二、為貞孝鋌而走險的節烈;三、為愛情而上下求索的比翼;四、為貪欲而性行乖戾的小人。只有《乞丐婦重配鸞儔》這一卷較難歸類,直接宣揚了 “富貴在天” 的宿命論主題。
中國人 “官崇拜” 的心理莫過于對官的追求。第一類中所寫的主人公都有一番在蹉跎歲月中因禍得福的巧遇?!豆χ袂罢J子》 中的郭挺之、《玉蕭女再現玉環緣》中的韋皋、《盧夢仙江上尋妻》中的盧夢仙均是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的念書人。郭挺之體貌豐潔,家道充足,卻年年科考不中,三十多歲了,氣惱之下將紙筆盡焚,游居在親戚家中。韋皋亦是一個意氣超邁的偉丈夫,無奈心性雖高,官運不通,為當西川節度史的岳父瞧不起,也負氣出走,借讀在朋友的后園。盧夢仙資質聰明,常愛賣弄浮夸,進京趕考時,因自鳴得意而誤了考期,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索性與家里斷了音訊,在外攻讀三年。雖然三個人最終分別實現了金榜題名的愿望,但都付出了失信于人,良心不安的代價。于是認子、納妾、尋妻,衍出三個曲折的故事。此類題材有助于人們了解孔孟之道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以及所謂君子之行的虛偽。第二種類型寫孝行和貞烈。每每演出一幕家庭悲劇,篇篇籠罩著 “世事殘酷” 的陰影。作者意在暴露人的感情欲求的丑,以彰揚儒家傳統美德的美; 客觀上卻透露出人的感情欲求的真,顯示出封建傳統道德的假。而悲劇的最后承擔者往往是無辜的婦女?!饿镍P奴情愆死蓋》、《王孺人離合團魚夢》、《侯官縣烈女殲仇》中的瞿鳳奴、喬氏、申圖希光都有婚姻家庭社會惡勢力虐殺、自己被強迫改嫁的遭遇。寡婦的女兒瞿鳳奴品性端莊,為了遮蓋母親失節的 “丑”事,并完成自己從一而終的人生理想,嫁給了母親的情夫劉三,婚后與劉三感情尚好。但她的招婿又構成了對族人財產的威脅,因此,族長和 “嗣子”便強行拆散鴛鴦,將她嫁給一富商為妾。勢利的母親和不負責的劉三不敢抗爭,順水推舟。年幼的鳳奴只能將內衣密密縫結,以維護尊嚴。面對惡勢力四面八方的摧殘,瞿鳳奴的路只能是一條,即懸梁自盡。烈女申圖希光也是一個知書達理的賢惠娘子。無奈禍從天降,丈夫與 “貪食性懶” 的后母不睦,被惡鄰姚氏挑起事端,中了壞人方六一設下的圈套,遂冤死在囹圄中。申圖希光在被方六一霸占之夜,親手割下了仇人的首級,為丈夫報了仇,自己和幼子也自殺身亡。南宋汴梁人王從事攜妻往臨安避難,誰知喬氏的美貌被奸人趙成看中,將其劫掠,與丈夫失散。喬氏拼死反抗,用頭上的簪子將趙成的右眼戳瞎。后被趙成轉賣給知縣王從右為妾,度過兩年光陰。喬氏的先前操守,后而順從均是萬不得已的選擇。最后她雖然與丈夫團圓,但終自覺有污點,臨死時無顏與丈夫合葬?!妒c頭》諸篇的大背景多寫苛政、災荒、戰亂、兵禍。站在同一塊傾斜的大地上,百姓個個自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恐懼、惶惑。社會的災難破壞了家庭的安定,而婦女處在寶塔式的封建社會的底層。男子們逃避社會壓力的辦法往往以犧牲婦女的利益為前提?!锻醣玖⑻煅那蟾浮分械耐醌懫鸪醣豢辆杷?,拋下妻子和未滿周歲的兒子離家出走,后來為要逍遙,數十年不歸。其子王原長成后,又棄含辛茹苦的母親于不顧,外出尋父十二載。行前,他新婚妻子才過門三天。父子二人不顧妻兒老小的死活,一個要成佛,一個要行孝,也許能使內心獲得暫時的平衡,從而心安理得。但這樣就把連自己都難以承受的痛苦一古腦轉嫁到婦女兒童這些需要保護的弱者身上,不能不說是一種自私殘忍的表現。再如 《江都市孝婦屠身》寫唐朝安史之亂,連年欠收,百姓竟互相鬻賣,煮人肉為食。有 “孝婦”宗二娘為了成全丈夫的“孝道”,保全婆婆的性命,自愿將血肉之軀剁斷在屠夫的肉臺盤上,換來賣身錢與丈夫作回家的盤纏、養母的費用。在這里,婦女已等同于供他人充饑活命的牲畜。
第三類以愛情和兩性關系為主題的篇目主要有 《莽書生強圖鴛侶》和 《潘文子契合鴛鴦?!贰G罢呤恰妒c頭》中唯一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寫員外小姐紫英去廟中為母親燒香還愿,被會試舉人莫誰何撞見,他一腔愛憐,遂起 “勾搭”之心,經過一系列想方設法的攔截和糾纏,終于使紫英沖破禮教的束縛,與他私奔而去。后者是小說中最為奇特的一篇。故事寫文士潘文子,因生得美貌,被人垂誕,多人欲與之結為男風朋友。后與同窗王仲先結為金蘭,傾心相愛,竟至淫奔,死于異鄉。在封建社會里,亂倫莫過于通奸、私奔。即便是最大逆不道的,也還是男女情事。但此處卻寫同性戀,而且寫從統治者直至平民中陰藏著的這種道德淪喪行為。不僅反映了封建道德觀念的崩潰,而且譴責了統治階級的丑惡靈魂。說明這種變態的腐朽的生活方式早已寄生在森嚴的封建道德律條上。
人物心理與行為的變態的描寫在 《石點頭》 中比比皆是,尤以第七卷《感恩鬼三古傳題旨》、第八卷《貪婪漢六院賣風流》最為典型。宋徽宗年間瑞州人鄭無同演出的是一場我欲得不到滿足便企圖去剝奪別人幸福的鬧劇。善門弟子仰鄰瞻為避社會動亂,寄居在一寺中攻讀。他做學問堅信“有德者天必有報,有學者天又憐其苦心?!闭l知就在他躬身君子之行時,當朝貢舉官汪藻起早已把狀元的桂冠許給了舊好鄭無同。汪藻起約鄭無同去寺中透露題旨,不料被停在寺廊下棺材里的女鬼伊小姐聽得,托夢告訴仰鄰瞻。結果 “十年窗下,鐵硯磨穿”的仰鄰瞻一舉中魁,而“根器淺薄,稟性又懶惰”的鄭無同卻名落孫山。眼見到嘴的肥肉被人叨去,鄭無同忌妒得肝郁火旺。他先是裝癡賣傻、胡攪蠻纏,繼而又在報恩寺內大打出手,并瘋狂地上奏皇上,誣諂仰鄰瞻。一個成年人的我欲與現實相脫離,便會導致病態的人格。貪官加酷吏的吾愛陶又是一例。這個“衣冠中的強盜”,“紗帽下的竊賊”剛入貢舉便以借盤纏為名搜刮鄉親。做了稅務官后更是雁過拔毛,雞過留蛋。不知多少人被他害得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因為他劣跡昭彰,引起公憤,被罷官削職??墒撬麤Q不肯洗心革面,又開起了妓院,算計著既可賺錢又能淫樂的無恥生活。作者以漫畫的筆法來寫這兩個歇斯底里的人物,可謂入木三分、淋漓盡致,對這兩種人做了道德上的徹底否定。反映出瀕臨末日的朱明王朝的腐朽性、瘋狂性及其與人民群眾的尖銳對立。籠罩著溫情脈脈面紗的封建倫理的教義,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那些天良泯滅的人的道德徹底淪喪,有主持公道的一面,但更多的卻是對正常的 “人的大欲”的不近情理的剿殺。明代民歌曾經哀嘆:“月子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婦夫同羅帳,幾家流落在他州?”明代社會為什么愁多樂少,苦難重重?只能到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想結構中去尋求原因。《石點頭》則為我們提供了較為廣闊的時代畫面。
作者在藝術上有較高層次的追求,他不滿足于改編前代故事,而是根據當代史實,進行了生動的再創造。在這之前,哪怕是典范性的擬話本 《三言》、《二拍》,也只是收輯修改歷代民間作品。盡管其中有少量是作家自己的創作,但整個作品集在題材、筆法、風格等方面多有因襲原作的痕跡,創作風格、藝術質量并不統一?!妒c頭》不僅繼承了話本文學的優良傳統,而且汲取了史傳、詩詞、戲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長處,形成了統一的風格。在小說發展史上,《石點頭》和 《西湖二集》、《十二樓》等作品一起最后完成了擬話本從民間文學向作家文學的飛躍。作為作家文學,《石點頭》在藝術上有獨特的貢獻:其一,承繼發揚了史傳文學實錄的筆法,打破了 “惡則無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的古老藝術傳統,開始由寫單一的、凈化的人物性格向寫多面的、復雜的人物性格起步。其二,用悲劇性沖淡了大團圓式中國小說、戲曲的套子。如前所述,這本擬話本集在內容上孕育著大大小小的悲劇,十四篇中即有五篇是在悲劇性的高潮中結局的。因此,小說中的現實主義因素大大加強,傳奇性有所減少。其三,從某些方面逸出了講唱文學情節化的描寫,從側重于反映外部現象,擴展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其四,是在整體上汲取了中國古典詩詞和戲曲的審美意識,追求詩的韻味和舞臺效果。這一切都是作家文學有別于民間文學的重要標志。在某些方面,作者顯然也受到了明代幾部傳世的著名長篇小說如《水滸》、《西游記》、《金瓶梅》 的影響。
就具體的表現手法而言,大量的心理描寫是這本短篇小說集首先可以稱道的?!妒c頭》不僅對主要人物,而且對次要人物都沒有停留在外部情態描寫,而忽略他們的內心世界。在不少地方,內心的沖突是情節開展的主要動力。如第五卷中的女主角紫英本是個知書識禮、家教甚嚴的大家閨秀,當她封閉式的心初步受到愛情的沖擊時,良知和本性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她以自我意識中的“文飾作用”企圖讓自己和別人相信自己的清白,可是在潛意識中卻又為莫誰何的風流所傾倒。作者寫出了她的內心矛盾和逐漸放開的過程,展現了她乍驚乍喜、有情無情、欲進輒止的心理情境,一步一步地把她的心中波瀾推向高潮,直至使情節急轉直下,產生突變,愛情獲得全勝。作者善于體察入微地再現人物內心形象的細節和邏輯,有層次地把握內心活動的遞進、轉化的軌跡。如第三卷中的大孝子王原撇下感情盛篤的母親,去茫茫人海中尋找從未謀面的父親,他的不近情理,在作者筆下也不是毫無反映的。的軌跡。如第三卷中的大孝子王原撇下感情盛篤的母親,去茫茫人海中尋找從未謀面的父親,他的不近情理,在作者筆下也不是毫無反映的。下面是他在幾個階段中的心理活動。六歲時,他最關心的莫過于 “人家有娘,定有爹,我家爹怎么不見”這件奇怪的事。八歲時,奇怪變成了推論:“天下沒有無父的兒子,我又不是天上東方朔,空桑中的大禹圣”。待到念書識理,自責心更油然而生: “我已一十四歲……終日講論孝悌忠信,怎的一個父親卻生不識面,死不知其處……”十六歲時,他便在心里發誓:“我王原若終身尋不著父,情愿刎頸而死……”伴隨著他的長成,他的孝悌的理念也合乎邏輯地發展到走火入魔的境地。作者還注意把握內心變化與外力作用的微妙關系,注意內心情境在神態上的映現,充分發揮小動作、小道具的作用。寫宮怨題材的第十三卷,入手就寫唐玄宗的宮女桃夫人在燈下做女工時縈繞紛呈的種種思緒。其中心內容的實質倒不是盼望“車駕臨幸”,而是向往一種平民式的夫妻團聚的正常生活。思前想后,她不知不覺進入夢境。在夢中,作者以一種似真又假、似斷又連的奇特情景,展現出她的種種顛倒夢想、恐怖掛礙的心境,將非人的宮庭生活在她心靈深處造成的創傷揭示出來。接著,便把她的心理活動與真實的宮庭生活結合起來加以描述。她的 “懷春”怨望,終于被揭發,幾乎死于非命??勺罱K又意外地如愿以償。這中間,恐懼、絕望、悲傷、驚喜等紛至沓來。毀滅感與重生感交互迭現,可以用 “心碎魂破”加以形容。這段唐玄宗遣嫁宮女的故事,本來很平庸無奇,因為有了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使之栩栩欲生。
其次,這部小說的肖像描寫、景物描寫打破了當時頗為流行的定型化、辭賦化的套式,也為小說增強了表現能力。請看在第九卷中對婢女玉蕭的描寫:
此時玉蕭年方一十三歲,年紀稍長,身子越覺苗條,顏色愈加嬌艷,唇紅齒白,眉目如畫,韋皋數杯落肚……冷眼瞧,玉蕭在牡丹臺畔,和著小廝,舉紈扇趕花蝶兒,回身慢步,轉折蹁躚,好不輕盈裊娜。韋皋……說道:“玉姐,蝶兒便撲,莫要撲壞了花心?!庇袷捖犃?,心頭暗解,未免笑了一笑,面上頃刻點上兩片姻脂。遂收步斂衣,向花停立,微微吁喘。
這段肖象描寫,以明麗的春光為背景,以牡丹、蝴蝶為陪襯,通過書中另一人物的主觀感受在流動中渲染而成,生動地描畫出了一個清秀、嬌弱、剛剛懂事的女孩子。在視覺上留給人的是一種舞臺的形象。再看第十卷中的景物描寫:
一日,正值中秋。一輪明月當窗,清光皎潔。王從古在衙齋對月焚香啜茗,喬氏在旁侍坐。但見高梧疏影,正照在太湖石畔,清清冷冷,光景甚是蕭瑟。兼之鶴唳一聲,蟋蟲絡緯間為相應。雖然是個官衙,恰是僧房道院也沒有這般寂寞。
這段景物描寫,有時間、地點、人物,有光線、色彩、聲響,而這一切又籠罩在一片濃重的凄涼悲哀的主觀情調之中。時當團圓佳節,為什么這么蕭瑟寂寞,這顯然是正在思鄉懷人的喬氏的主觀心境外化的結果。拿這種描寫與《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相比,具有同樣的韻味和詩意。
再次,《石點頭》中雖然不乏概念化、類型化的人物,但也有不少既無著意凈化也無肆意丑化的典型。比如作者對幾位“君子”和清官的描寫就是有血有肉,真實恰切的。象第一卷中郭挺之是一個在他人困難面前能夠“仗義疏財”,在弱者面前又有“惻隱之心”的君子,屬正面人物。但在行動上卻表現出忠誠與欺騙的自我背反,在心靈深處深藏著理智與情欲的矛盾。在內心沖突的消長和復雜環境的作用下,他的情感、行為表現或正或反,或美或惡的不同傾向,用“大好人”或“偽君子”來概括他的人格,似乎都不夠全面。再象郭挺之的娘舅和第五卷的員外,按作者的描述都是清官。前者看到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平民百姓賣兒鬻女時不聞不問,繼續漠然地縱容衙吏催科逼租; 后者得知女兒跟隨情人出走,為了掩蓋丑聞,竟將一個無辜的丫環毒死,李代桃僵。這些描寫不是故用反筆,而是看到了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又如寫某些原來意在貶斥的人物,象第四卷中的劉三,作者也是按跡循蹤,具現出他復雜的性格。對待愛情,劉三本是一種逢場作戲,缺少羞恥的人,偏偏遇上了瞿鳳奴這樣的忠貞不二的女子。當他吃了官司后,立刻象縮頭烏龜似的躲回老家,見鳳奴大怒,才前往作別。當他看到鳳奴的態度是用 “彩線縫下左腋”,“非君來不解”時,大為震動,深愧弗如,以至痛恨起自己的卑劣來。為了報答鳳奴,他產生了強烈要求懲罰自己的愿望,手起刀落,持刀自殘……由于作者遵照了生活的真實,違背了初衷,自覺不自覺地把劉三寫成了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反而使這個人物更加真切可信。
明末清初是唐宋以來逐漸成熟的白話中、短篇小說發展的黃金時代,在短短四十年左右,涌現出數以十計的作品專集,數以百計的單篇作品,攀上了話本、擬話本的藝術高峰。從總體上看,《石點頭》未必達到了 《三言》、《二拍》的水平,但在小說發展史上,它占有一席地位,從某些方面標志著書面文學的成熟,說明了古典白話小說藝術的發展提高。這種提高恰好為康乾時期一些小說巨著的問世做了鋪墊。同時,《石點頭》又是一部研究封建社會人性的極好參考書。
作為傳世之作,《石點頭》也有許多不可否認的弊病。諸如陳腐的說教、自然主義的描寫,無不打上封建社會的丑惡烙印。這是因為作者的思想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也是擬話本小說本身所具有的供士大夫階級和小市民階層消愁解頤的功能所決定的。
上一篇:《白圭志》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禪真逸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