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孝豐知縣李夢登事》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書孝豐知縣李夢登事》,清·章學誠作,本篇選自《實齋文鈔》。按,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國子監典籍。學識淵博,遍覽群籍,尤精于史學,著有《文史通義》八卷、《校讎通義)三卷等行世。
喬力
往在都門閱邸報,有知縣以斷獄具詞,不如令式,為巡撫劾罷者。[1]其詞癡絕,類科舉帖括中語,[2]人以為笑。乾隆三十八年中春,客寧紹道馮君館舍,晏閑無事,相與舉舊話,資諧謔。[3]為誦獄詞,座客皆拊掌。鄉人陳君然聞之,愀然曰:“是前孝豐知縣李夢登也,是古循吏,坐不諳官文書,罷去。[4]縣人至今思之,可慨也!”因詢陳君,具得其始末。
夢登,福建某縣人,乾隆某年舉于鄉。庚寅除孝豐知縣。[5]孝豐為湖州下縣,風俗淳樸,稱易治。夢登既除吏,不攜家室,與同志三數人,惘惘到縣,皆絮袍布被,挾冊自得。始謁巡撫,門者索金不應,因持刺不得入。[6]夢登則繩床坐軍門,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見,非有私謁,俟公他出,即輿前白事,奚以門者為?”門者聞之,勉為通謁。巡撫察其狀,戒之曰:“君悃愊無華飾,甚善。然未閑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書者,致幕下,庶凡佐君不逮。”夢登前曰:“孝豐俸入,歲不過三十斤,[7]不能供幕客食。且夢登與偕來者,三數孝廉,皆讀書服古,朝夕講求,宜若可恃。”孝廉者,流俗用文語稱鄉舉貢士也。[8]巡撫哂之。無何,卒用公式劾免,歷官才三閱月云。[9]
夢登居官,出無儀衛,門不設監奴,有質訟者,直詣廳事。夢登便為剖析,因而勸諭之,兩造皆歡然以解。[10]比出縣門,終不見一胥吏。胥吏或請事,則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轉為奴隸勾檢者 若輩必欲謀食,盍罷為農 否則請俟夢登去耳”縣庭無事,輒獨行阡陌間,詢農桑若比閭細事,遂與父老商榷利病。或遇俊秀才子弟,執手論文,娓娓竟日。縣人初不知為長吏,后乃習而安之。間或以公事道出鄰縣,遇哄斗者,輒為停輿,言:“訟庭無詣,一朝之忿,他日終悔之,徒飽胥吏橐,甚無謂。”斗者非部民,[12]往往投拜輿下,即時散去,其長吏不知也。夢登通形家言,[13]環歷縣境,謀所以利之。登高而視,喟然曰:“縣衙右隙穿井,當有舉科第者。”后人用其說,果驗。時孝豐百余年不登大比矣,[14]縣人因呼為李公井。故事,知縣抵代程限,需兩閱月。簿籍繁委,不易窮竟。夢登之罷官也,代者至門,禪印訖,長揖而去。[15]問庫廩官物,猶前官封識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獄訟,曰:“悉勸平之。”后官或訪焉,則綈袍把故書,[16]見人吶吶無他語,終竟亦不報訪也。然不自省得譴所由,以書遍抵同官曰:“夢登為縣僅三月,未嘗得罪百姓,有事未嘗不盡心,然竟坐免何故?”因乞為偵狀。蓋終已不曉獄詞非格也,聞者憫焉。
夢登罷官窶甚,不能歸,百姓爭食之。負販小民,各以所羨果蔬粟米,侵曉雜沓投門外。比門啟,取給饔飧,[17]亦不辨所從來。無則閉關槁臥,然閑居周一歲,未嘗有大匱乏。最后,縣人醵金為治歸計,并制青蓋為贈,題名至萬人,榮其行。初夢登在官,獨行村落間,聞老婦哭而哀,詢之,云夫死子貧,不能養。夢登惻然,召其子賜錢二緡,俾市易逐什一。[18]其子后稍裕,至是糾嘗受惠于夢登者,凡數輩,徒步負擔送夢登抵其家。
【注釋】 [1]令式:規格款式。巡撫:清朝省一級的行政長官,俗稱撫臺。劾罷:參劾罷官。 [2]帖括:應試的文章,此處指八股文。[3]寧紹道:清代實行省、道、府、縣四級行政制,“道”是“省”之下的行政區劃。寧紹道轄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資:助。 [4]孝豐:縣名,清代屬浙江湖州府,今并入安吉縣。循吏:清正廉明的官吏。坐:獲罪。 [5]庚寅:庚寅那年,這里指乾隆三十五年(1770) 除:被委任官職。 [6]持刺:拿著名帖。古代將名字刻在竹簡上,稱為“刺”,后世名帖也因以稱“刺”。 [7]三十斤:三十兩銀子。斤,通“金”。[8]鄉舉貢士:自唐以后,經鄉貢考試合格者稱貢士,也就是明、清兩代所說的“舉人”。又,清代會試中錄取的亦稱貢士,此處是指前者。[9]公式:公文格式。三閱月:三個月。 [10]兩造:原告和被告兩方。[11]勾檢:傳呼、約束。 [12]部民:治下之民,管轄范圍內的百姓。 [13]形家:堪輿家,即風水先生。 [14]大比:科舉考試。明清兩代特稱鄉試為大比。 [15]禪印:交接官印。 [16]綈(ti題)袍:粗綈做的袍子。綈,用粗絲織成的織物。 [17]饔飧(sun孫):早餐和晚餐。 [18]什一:古代經商,通常是貨價為十,利潤只占其一,故以什一代指經商中的贏利。
【譯文】 往年在京城翻閱官方發布的朝報,上面曾載有某一縣令因為寫審判案子的公文,不合規格款式,被巡撫參劾罷官的消息。那判案公文的詞句愚笨極了,類似八股文的語言,人們看了都認為是笑話。乾隆三十八年中春時節,客居寧紹道馮君的館舍里,閑暇無事,大家相互說起過去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以助談興,尋開心。我為大家念誦了那縣令判案公文上的詞句,在座的人聽了都拍手大笑。當地人陳君然聽了之后,沉痛地說:“這人是過去的孝豐縣知縣李夢登,那是一個像古代的清官那樣廉正的官吏,因為不熟悉官場文書的格式而獲罪,被免官,縣里的百姓至今思念他,令人感嘆啊!”因而詢問陳君,詳細得知了事情的全過程。
夢登,是福建省某縣人,乾隆年間的某一年在鄉試中中舉,庚寅那年被委任為孝豐縣的知縣。孝豐是湖州的一個下等縣,風俗淳樸,算得上是容易治理的。夢登既已被委任為縣令,不帶妻子老小,與志同道合的三五個人,急匆匆地到了孝豐縣城,他們穿的都是棉絮袍子,蓋的是粗布被子,攜帶著書籍,怡然自得。第一次拜見巡撫時,看門的人向夢登索取金錢而他沒有答應,因而拿著名片不能進入巡撫衙門。夢登就拿起用繩穿起來的小凳子,坐在巡撫衙門的大門口,一天到晚不離去。說:“我是因公事見巡撫,并不是因私事去謁見,等到巡撫外出時,就在車子前面匯報公事,何必要靠門房通報呢?”看門的人聽了后,勉強為他通報了。巡撫看到他的情狀,勸教他說:“你至誠老實,沒有華麗的服飾,這是很好的。但是你不熟悉衙門公務,應急速尋求精通法令條文能寫公文的人,讓他到你的衙門里來,大概對你不擅長的方面會有所幫助。”夢登向前說:“我的俸祿收入,每年不過三十兩銀子,不能供養幕客吃飯。而且與我同來的,有幾個孝廉,都喜歡讀書,恪守古訓,一天到晚研討學問,應該是可以信賴依靠的。”所謂孝廉,就是通行的用書面語言對鄉舉貢士的稱呼。巡撫聽了,微微冷笑。沒過多長時間,終于因為公文格式被參劾免職,才做了三個月的官。
夢登做官時,外出沒有儀仗、護衛,衙門口不設看門的,有打官司的,直接走到廳堂上。夢登就為他們分析是非,接著勸解他們,原告和被告都高高興興地解開了怨仇。一直到走出縣衙門,始終見不到一個衙役。衙役有的請求給點事情做,夢登就說:“哪里有子女向父母稟告事情,反而要讓奴隸傳喚約束的道理。你們這些人一定要想找碗飯吃,何不不當衙役去務農。不然的話,只好請你們等到我走之后了。”縣衙門沒有公事,就獨自行走在田間道路上,向農民詢問農業生產的情況,就像談論里巷瑣細的事情那樣有興趣,接著便與父老們商量農業生產中的利害得失。有時遇到聰慧的讀書子弟,拉著手一起討論文章,一談就是一天。這個縣里的人最初不知道他就是知縣,后來知道了也就習以為常了。偶而因為公事經過鄰縣,遇到吵吵嚷嚷要打官司的,就為他們停下車來,勸他們說:“不要到打官司的公庭上去,為了一時之忿,以后總要后悔的,只是飽了衙役們的私囊,很沒價值。”哄斗的人并非他管轄的百姓,往往投拜在他的車前,立即四散而去,而他們的知縣還不知道呢。夢登通曉堪輿學說,圍著孝豐縣走了一圈,尋求有利于老百姓的辦法。他登到高處一看,感嘆說:“在縣衙右邊的空地上打井,當會有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的人。”后來人們采納了他的說法,果然應驗了,當時孝豐縣已有一百多年沒出現過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的人了,這個縣的人因而把這口井稱為李公井。按照舊例,兩任知縣交接的時間,需要兩個月。因為帳簿文書繁雜瑣細,不容易徹底交代清楚。而夢登被免官時,代替他的人來到衙門,把官印交代完畢,便深深地作個揖告辭而去。問他倉庫中公家物品的情況,庫門上還貼著他的前任官貼下的封條。稽查檔案簿冊,他回答說:“自有負責這事的。”察問官司、案件情況,他說:“都經過勸導把要打官司的人平息下來了。”接替他的官去拜訪他,見他穿著粗絲袍子,手里拿著舊書,見了人笨嘴拙舌說不出一句題外的話,直到最后也沒有回訪他的后任官。然而他不明白獲罪免官的原因,以書信遍寄與他一起做官的人說:“夢登做知縣才三個月,不曾得罪老百姓,做事情沒有不盡心的時候,然而竟獲罪免官,是何原因呢?”因而請求同官們為他打聽原因。最終他也不知道是因為斷案的公文不合格式,聽說這件事的人無不憐憫他。
夢登罷官后非常貧困,不能回老家,百姓們爭著供給他食物吃。挑著擔子做小買賣的百姓們,各自拿著自己盈余的菜蔬糧食,一大早便亂紛紛地放在夢登的門外邊。等到開門后,他便拿來作為一天的三頓飯,也不追究是從哪里來的。門外若沒有這些東西就關上大門,空著肚子躺在床上。然而夢登在這里閑住了一整年,不曾有十分匱乏的時候。最后,這個縣的人集資為他作回家的打算,并制作了一個青色傘蓋贈給他,在上面簽名的達到一萬人,為他的還鄉增添光彩。起初夢登還在官位時,有一次獨自行走在村落間,聽見一個老婦人悲哀地痛哭,一問她,說是她的丈夫死去了,兒子很貧窮,不能贍養她。夢登聽了后十分可憐她、同情她,叫來她的兒子,送給他兩千文錢,讓他做個小買賣賺點小錢。老婦人的這個兒子后來稍微富裕了,這時便召集曾經受過夢登恩惠的人,一共有好幾個人,步行挑擔送夢登回到了老家。
【總案】 我國古代小說中,塑造了不少聰明睿智、明察秋毫的清官的形象,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寫了一位性情迂腐的好官。他寫的判案文書,像八股文一樣,“其詞癡絕”,別人看了、聽了,都禁不住的拊掌大笑;他做知縣,不用幕僚,不養胥吏,打官司的可以直接走上廳堂;他謁見巡撫,拒絕向看門人行賄,寧肯坐在衙門口等候巡撫外出……這一切,都表明他不諳吏事,迂執古板。然而在這迂執的性格后面,卻有著一顆廉潔奉公、愛民如子的赤心。他只做了三個月的縣官,便因不聽巡撫的“勸諭”,被巡撫以公文不合格式為借口參劾罷官了。這表明在黑暗污濁的官場,廉潔愛民的好官是不容于那些貪婪殘暴的同僚的。但他卻得到了孝豐縣老百姓的衷心愛戴,他罷官后,百姓們對他的態度表明了封建社會人民同官府是非標準的根本對立。本文內容新穎,人物個性鮮明、獨特;對人物的表現先抑后揚,對比強烈;選材具體,娓娓而敘,不失為傳記小說中的一篇佳作。
喬力,張稔穰
上一篇:《書博雞者事》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書麻城獄》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