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瀆感事詩(選一)·狄葆賢
江干何處立斜暉,碧草清陰與夢違。
燕子不知巡警例,隨風猶得自由飛。
上海是中國近代對外開放較早的地區之一,近代化的氣息也首先從這里表現出來。社會的變革帶來了各方面的變化,許多新鮮的事物在這里出現。狄葆賢曾長期在上海從事新聞工作,也是維新派倡導的文學改革運動的參與者之一。在本詩中,他將在滬上生活的感受,用感事詩的方式表述了出來。
詩一開始即描繪出一種似真非真、似夢非夢的境界。詩人明明知道,在夕陽西下的斜暉中,自已是站立在吳淞江邊,但他卻不禁自問:我究竟是立于何處?這種對所處具體地點的迷失,從側面展現了詩人眼前景物的巨大變化。下一句即描繪出這種變化。他依舊停留在往日的夢境中,勾畫著心目中的滬瀆,可是眼前碧綠的草地,清晰的日影,都與夢中的圖畫迥然相異,這種巨大的差異真讓詩人不知是真是夢了。這兩句直接抒寫眼前景物與內心圖畫的相違,給人以突兀之感;至于為何要這么寫,原因要到下二句中去索解。
下二句是另一幅真實的圖畫:在這片“碧草清陰”的上空,燕子還依然如故,隨著微風自由地飛舞,絲毫不受地上巡警的條例的管束。燕子“不知”,那么誰知“巡警例”呢?如今只有燕子“猶得”(還能)自由,那么地上(碧草清陰上)行走著的人們,其無自由、為巡警所制,還不是不言而喻了嗎?現在回頭看上面二句,讀者會恍然大悟:原來詩人夢中的江干斜暉、碧草清陰,都是滬瀆未成為洋場前的景象,都是充滿古典詩歌中那種寧靜清麗情調的場景,如今,巡警的吆喝聲、行人的走避狀,將這種情調扯得粉碎,難怪他要長嘆“與夢違”,自問“何處立”了;而在這一問一嘆間,近代滬瀆(上海)的變遷和新貌,也就盡可推想而知了。
以古詩中常見的燕子形象與近代始有的巡警形象聯系在一塊,以燕子的自由自在反襯出人的受巡警制約,這的確是近代詩的新貌,令人讀之耳目一新。另外,詩中的“巡警”、“自由”,也是近代以來才在詩歌中出現的。在詩歌中使用新的名詞術語,是梁啟超、譚嗣同、夏曾佑等人倡導并實踐的“詩界革命”運動中詩作的特征之一,而狄葆賢這里運用的新名詞,也恰到好處,毫無牽強生硬之感。上面這些特征,都顯示了近代詩壇的新氣息,新風尚,是近代詩歌“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梁啟超《飲冰室詩話》)的有益嘗試。
上一篇:屈大均《花前》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陳恭尹《虎丘題壁》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