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題西太一宮壁其一》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注釋】
(1)西太一宮:道教廟宇,在今河南省開封縣西八角鎮。為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所建。此詩大約作于宋神宗熙寧初(1068—1070之間),作者奉召入京,準備變法,時近五十歲。原詩兩首,題于西太宮壁(即所謂“題壁詩”),此選一首。
(2)蜩:蟬。
(3)酣:濃。
(4)陂:山坡。根據記載,西太一宮附近以及汴京附近有稱“三十六陂”的蓄水塘。
(5)白頭:白發,指詩人自己鬢發已白,進入了老年。
【賞析心得】
宋人六言絕句,以王安石的《題西太一宮》為代表,被評為“壓卷”之作。
三十二年前,十六歲的王安石隨父王益到汴京,曾游過一次西太一宮。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奉召進京,越次入對(如現在的越級匯報之意),上書主張變法。就在變法醞釀與準備的關鍵時刻,剛入京的翰林學士王安石再次游覽了西太一宮,或許是向老子禱告保佑變法獲準,或許是拼搏前夕自我激勵。但他在第一首詩中寫出來的,卻是期望三十六陂地區將會春水滿塘,出現好年景。這種寫法,表面上是詩人撫今追昔,表達對江南家鄉的思念,實際上前瞻隱喻,他相信新法將會推行,三十六陂將變成江南魚米之鄉。怪不得哲宗元佑年間,蘇東坡來到西太一宮看到荊公二十年前題壁的“西太一宮”六言詩時,“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引自蔡《西清詩話》)。此處“野狐精”當是東坡用的褒義詞,表示他對王安石的政治水平和寫詩技巧由衷地嘆服。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開首兩句寫的是夏日景色,說明重游時在夏天。柳林密密、樹蔭濃濃,“知了”躲在樹蔭深處,此起彼伏,不停地鳴叫,不見其形,只聞其聲。陂塘里的荷花在綠荷的烘托下燦爛開放。朵朵荷花在落日光輝的照耀下,就像一個個不勝其飲喝醉了酒的美女的臉龐,紅中添紅紅到極處,濃到不能再濃。柳下荷花相應成趣,“綠暗”“紅酣”,色彩絢麗。大好江山,如此美景,怎不叫人摩拳擦掌,準備為此一搏!“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面對長滿荷花的陂塘,詩人觸景生情,想起一個水字。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加財力,國富兵強,徹底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被動局面。其變法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盡力開發自然界資源,這當然首推興修水利工程,制定頒布《農田水利法》。因此,作者想象,眼前的三十六陂如果都像春水那樣充盈蕩漾,那么農業定是個豐收好年景。想到這里,作者情不自禁,從內心深處喊出:“白頭想見江南。”他多么希望新法盡快實施,早日將三十六陂變為江南魚米之鄉啊!三十二年了,他從十六歲的翩翩少年熬成如今滿頭白發,不就是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嗎?
歷史證明,從神宗熙寧二年(1069)至熙寧九年(1076),變法派大力推行《農田水利法》,七年內,全國興修水利田一萬零七百九十三處,受益農田三十六萬一千一百余頃,官田一千九百多頃。據《宋史》記載: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推行新法,開鑿疏通河流,在汴京附近把洛水和汴水連通,引古索河為水源,注入房家、黃家、孟家三陂,波及三十六陂高仰處,儲水為塘以備(農田需要)。作者在有生之年終于實現了變法之初的期望。
上一篇:白居易《問楊瓊》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賈島《題興化園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