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便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概說】
“方便”,一般有兩種解釋:一針對般若;二針對真實。
對般若而釋,達于真如之智為般若,通于權道之智為方便。權道是利他之手段,依此則大小乘一切之教法,概稱為方便。對真實而釋,則究竟之旨歸為真實,假設暫廢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權。依此釋,則為小乘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三乘為通于一乘而設者,故亦名方便教。
第一品中把宣講此經的前因詳細地進行了敘述,講《法華經》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以及講經之前的種種瑞相都做了說明,與會大眾看到這些瑞相后心生疑惑,所以彌勒代表四眾向文殊請問,文殊菩薩通過講述自己以前見過的事情回答了大眾的疑念,回答完了之后,佛出定才開始說話,接著就是《方便品》的內容。在《方便品》中出現了很多事,佛出定后不斷贊嘆諸佛的權實二智,并表示這種智慧是絕言斷慮,不能說的,所以舍利弗等有了疑惑,開始請法,佛陀三次遮止,舍利弗三次祈請,最后佛陀終于答應說法,由此才有了后面的經文。佛在這一品中不斷贊嘆佛的智慧和境界,有五千人心懷我慢,所以離開會場,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人解釋這是佛陀以佛的威德將五千人擯出會場,不允許他們聽《法華經》,在這些人離開之后,佛才無憂無慮地宣講妙法。而且,本品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佛在這里表明了態度,對于三乘法的定位,這在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言教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這也符合天臺五時八教的說法,對之前所說的三乘佛法做一總結并明確表態,給予定位,認定為方便法,也由此開啟了微妙難思的一乘佛法的宣講。
首先要注意,從本品開始,進入正宗分,正宗分包括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四部分。“開佛知見”中最重要的是“三周說法”。本品的經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即本書所分的第一節,從第二節開始一直到第九品“授無學人記”結束為止,三周說法才圓滿。這里第二節的內容只是“說法周”的五分之一,稱為“正說法”。
本品有三個關鍵點須要把握,一個是方便思想,另外一個是會三歸一思想,還有對“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理解。
方便思想是佛教很重要的一個理念,也是備受重視的一種修行和度生的方法,而且在佛教發展史上有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前文對方便的意思有所注釋,但在各個時期的佛教、各個宗派的佛教、各個不同的經綸對“方便”又有很多發揮和應用。從印度佛教史的發展看,大乘佛教興起,大乘思潮遍及古印度全境,并影響南北各地。當時流行的般若類經典中,有一部分比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只探討佛的究竟的般若智慧,而有些經典比如《小品般若經》中則提出“方便”、“善巧”作為般若的一翼,般若是空觀的抽象理論,“方便”則是般若的實際運用。大乘佛教進一步發展,深入大眾生活,普度有緣眾生,廣積功德資糧。到了密教時期,方便思想更受推崇,密教指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方便”作為究竟意義的佛法大行其道。中國佛教形成各個宗派,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也非常重視方便思想的運用。尤其天臺宗,對“方便”做了更進一步的闡釋和運用。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與中國文化的融合,“方便”一詞更是泛指一切機會或提供便利,在佛教內部也出現“方便”泛濫的現象,所以才有了佛教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之語。總之,方便思想不管是縱觀歷史,橫視地域,或細查諸宗,都是備受重視和廣泛應用的。
再者,是會三歸一思想。其實這是整個《法華經》的主要思想之一。會三歸一,又稱會三入一,開三乘方便,歸入一乘真實。天臺謂佛于法華以前諸經,說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都是應根機未熟而方便施設,故未開顯真實,以前為權法,待根機圓熟,則開顯一乘,若隔離之情執脫落時,則權即實,三即一是為唯一佛乘。如此開三乘會歸入一乘,稱為會三歸一。一般天臺和華嚴以羊、鹿、牛等三車比喻三乘,三車外別立大白牛車以為一乘,故倡必會三歸一之旨。
《法華經》中統一大小乘的特點很明顯,尤其把十方諸佛與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意也作了統一,這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整個正宗分的內容,但也是在本品中提出綱領。開是開啟和開導之意,開啟佛的知見,開導眾生佛的修道之法,來破除眾生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好像剛剛打開寶藏大門。示是顯示,通過開佛知見惑障已經除去,知見體顯,眾生本具的無漏智慧,無量功德,法界萬德顯示分明,好像寶藏里的無量珍寶樣樣分明,清晰可見。悟是覺悟、證悟之意,障除體顯后,覺悟諸法實相,明白了一切事物的真理,一切現象和本體都是圓融無礙,平等不二,好像看到寶藏里的寶物后都能一一詳細地記憶起來。入是證入,即使自己的生命活現在一種境界里,事理既已融通,則可自在無礙,證入智慧法海,證入諸法實相,成就法界藏身,安住于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好像對于無量珍寶都能自在無礙地隨意拾取,并為己所用。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在本品提出綱領,整個正宗分圍繞展開。
上一篇:法華經《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