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抱怨,長期報恩
原典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譯釋
欲報答別人的恩情,就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做人應(yīng)該短期抱怨、長期報恩。
解讀
忘記怨恨,銘刻恩情
相信大家對《新白娘子傳奇》這部電視劇一定不陌生。這是一部曾經(jīng)制造了萬人空巷的盛大場面的電視劇。眾所周知,這部電視劇講的是一段凄美浪漫的神話愛情故事,但其實它也是一部關(guān)于感恩報恩的故事。“求求你放過它吧,它好可憐。”一千八百年前,善良的小牧童許仙從捕蛇人手中救下一條小白蛇。“虎口脫險”的小白蛇感恩戴德地許下了有朝必報的誓言,于是一千年后,修煉成人的白蛇白素貞終于來到凡間,來報答千年之前的救命恩情。
別人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懂得報答。為什么呢?因為這些人本沒有理由去幫助我們,但是他們卻這樣做了。這種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嗎?所以,對于別人的恩德一定要銘記在心,并在合適的時機回報對方。
然而,有的人心中卻總是對他人存有怨恨,他們關(guān)注的不是別人給予自己的好處,而是時刻盯著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心中便生出了怨恨。
圣嚴法師曾說:“一般凡夫,多多少少都會恩將仇報、過河拆橋。別人對我們有恩,我們卻把他當(dāng)仇人看,對方不幫我們忙還好,幫了忙之后反而更糟糕,認為沒有幫夠、沒有幫好。”可不是嗎?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明明別人盡心盡力地幫了自己,卻抱怨對方幫了倒忙,反倒不如不幫的好。還有些人,明明一直在為我們著想,替我們憂思,而我們卻熟視無睹,反倒抱怨對方瞎操心。
其實,銘記對他人的怨恨,忘卻他人的恩惠是不對的。正如《弟子規(guī)》所言:“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人生在世,我們要多向善,要多報答別人的恩情,忘記對別人的怨恨。
有一戶人家很清貧,男人是個泥瓦匠,平日里要經(jīng)常外出干活,他的妻子經(jīng)常生病,男人還得照顧幾個孩子。離這戶人家不遠處,有座寺廟,寺廟里的方丈人很好,經(jīng)常派幾個弟子幫助男人做些農(nóng)活,減輕男人的負擔(dān),這家人對方丈感激不盡。
有段時間,大雨滂沱,將寺里的一堵年久失修的墻沖垮了。寺廟里的方丈就安排弟子們修繕。弟子們都是習(xí)武誦經(jīng)之人,哪里做過這樣的活呢?他們個個都不愿去做,怕修不好又會倒塌。有位弟子想起離寺廟不遠的泥瓦匠,于是請示師父,請泥瓦匠過來幫忙。
師父應(yīng)允了,就派這位弟子去請泥瓦匠。
不一會兒,弟子一個人氣呼呼地跑回來。師兄弟們很詫異,忙問他泥瓦匠為什么沒有來。這位弟子生氣地說:“泥瓦匠太沒良心了,之前我們那么幫他,可他倒好,現(xiàn)在竟然說沒時間,還要去別人家里賺錢。”
弟子們很生氣,一起去找?guī)煾福V說泥瓦匠的不仁不義。大家一致決定,以后再也不同泥瓦匠來往了。方丈聽完他們的話,只是笑笑,并無言語。中午時,他囑咐一個弟子給泥瓦匠的孩子們送點干糧。
這個弟子很生氣,不愿去送,說道:“師父,他都不肯幫我們的忙,為什么我們還要幫他。”方丈微笑道:“佛祖布施天下,為天下蒼生謀福,難道佛祖要求天下人都回報于他嗎?”
弟子雖不服氣,但仍領(lǐng)命而去。第二天早上,當(dāng)?shù)茏觽兤鸫蔡羲畷r,卻意外發(fā)現(xiàn)那堵倒塌的墻已經(jīng)修繕完好了。走近一看,砌墻的泥土都還沒有干呢。
原來,泥瓦匠白天出門干活賺錢養(yǎng)家,為回報寺里平日對他們一家的照顧,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偷偷修筑了寺院的墻。弟子們站在墻前紛紛低下了慚愧的頭顱。論修行,他們竟不如一個泥瓦匠!
有恩必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所以,《弟子規(guī)》一直提倡,要讓孩子們從小知道“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道理。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練就一顆強大而寬容的心,即使別人對我們有些怠慢,也不要心生怨恨。就像故事中的泥瓦匠一樣,一開始,弟子們?nèi)フ埬嗤呓硯兔Γ瑓s沒有得到泥瓦匠的同意,弟子們就心生怒氣,這是不應(yīng)該的。應(yīng)該這樣想,對方也許真的有事無法提供幫助呢!所以,一定要懂得短期抱怨,長期報恩的道理。果然,在老方丈的“以德報怨”下,泥瓦匠為寺院修筑了一道堅實的墻。
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我們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報恩,但是,對于怨恨,很多人卻放不下。有人覺得,既然你對我不仁,那我也要對你不義,看看到底誰厲害!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是愚蠢的,因為這樣往往會把事情搞得更加糟糕。最智慧的做法是,以德報怨,用自己的寬宏大度去原諒對方,感化對方。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個大夫名叫宋就,曾在與楚國楚縣接壤的地區(qū)任縣令。當(dāng)時,兩國交界的村民都喜歡種瓜。
這一年,天氣干旱,魏國村民擔(dān)心影響收成,就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澆瓜。果然,瓜苗長勢好轉(zhuǎn),瓜長得又大又多。楚國村民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
魏國村民們氣憤已極,也要去踩楚國人的瓜,宋就耐心地勸解說:“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復(fù),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后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都不會豐收。”
村民們皺緊眉頭問:“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宋就說:“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瓜施肥,結(jié)果怎樣,你們自己就會看到。”
村民們只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村民發(fā)現(xiàn)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后來,楚王得知了此事。他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此刻卻深受感動,甚覺不安。于是,他主動與魏國和好,并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贊賞。
一個人心中充滿怨恨時,無論做什么他都容易“意氣用事”。以剛制剛、以硬碰硬的過招方式是愚笨的,也是淺薄的,就像武術(shù)電影中兩個手持刀劍之人的以死較量,除了濺起無數(shù)刀劍相撞的火花外,最大的可能是其中一個人死在另一個人的刀劍之下。所以,我們要學(xué)會以柔克剛,以寬厚的胸懷化解對方的故意挑釁。
《華嚴經(jīng)》有云:“愛人如愛己,率己以隨人。”意思是說,要想自己過得好,就要先讓別人過得好;要想讓別人對自己好,首先自己要對別人好。我們正是通過愛別人、幫助別人來愛自己、幫助自己的。所以,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不應(yīng)該總是怨恨他人,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先用恩德去感化別人。
弟子規(guī)精華
冤冤相報何時了,對于那些怨恨,我們最好忘掉,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和人爭執(zhí)、賭氣、抱怨上,不如用寬容的心對待別人,把省下來的精力用在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
上一篇:知錯能改,不掩飾過錯
下一篇:窮人面前不自大,富人面前不諂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