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道日損
【原文】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1],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2],
及其有事[3],
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
[1]損:減損。
[2]取:治、奪取。無事:無作為,無擾攘之事。
[3]有事:繁苛政舉、騷擾民生之事。
【譯文】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長,
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減少,
減少又減少,
一直到無為的境界。
做到不妄為也就無所不為了。
取得天下經常是用“無為”的道,
如果“有為”,
就不足以取得天下。
【解析】
這一章老子主要論述了為學和為道的不同,為學就是不斷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它無所謂開頭也無所謂結尾,我們對知識的探求永遠也沒有個盡頭。古人早就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即使我們用盡一生的時間來學習,也無法將知識學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因為知識從宏觀意義上而言,它能使人們對自身和宇宙的認識更接近真理。但是知識的無止境性決定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真理的所在,只有“望理興嘆”了。老子比我們更早而且更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理智地從對外界的追求轉向了內在的追求。
我們應該時刻剔除心中的雜念,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即道。修道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欲念一天天減少,直到最后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不是真正的無所事事,而是不妄為,做到了不妄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性,合乎自然規律的不妄為就是無所不為了。“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的極富智慧的命題,它貫穿于老子《道德經》的始終。雖然在我國古代有不少學者提出了“無為”的主張,而真正將“無為”思想發揮到極致的只有老子,他從哲學的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表面上看起來“無為”是消極的倒退的,其實質是在前進中避開矛盾的對立面,使其暢通無阻,化被動為主動,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從政之道
愚忠造就千古悲劇
一代民族英雄、抗敵名將——岳飛因不能抵制朝中昏君奸臣出于自私目的的干預,使自己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前功盡棄,讓后人悲嘆不已。
公元1140年,岳飛率兵北伐,進抵郾城(即今河南郾城),女真兵團首領完顏兀術集結重兵迎戰,宋國舉國上下都為之震懼,皇帝趙構命令岳飛小心應付。岳飛指揮得當,結果女真兵團崩潰,崩潰時發出驚天動地的哭號吶喊。
完顏兀術再集結部隊反攻,在小商河(郾城北)跟岳飛兵團向北挺進的先頭部隊楊再興相遇,金軍12萬余人,宋軍只800余人。楊再興即行攻擊,800余人全部戰死,但金軍被殺2000余人。
10年前宋軍聞風喪膽的往事,至此煙消云散。完顏兀術大為驚駭,急忙縮短戰線,退回開封固守。岳飛兵團尾追,進抵距開封僅20公里的朱仙鎮,一場更大的決戰迫在眉睫。這時,淪陷區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切斷金軍糧道,準備迎接岳家軍隊。完顏兀術束手無策,打算放棄黃河以南地區,退守燕京。但他的一個智囊阻止說:“世界上從沒有聽說過,當權人物在政府內部猜忌掣肘,而大將能夠在外建立功勛的。岳飛生命都有危險,豈能有所作為。”完顏兀術立刻領悟。
原來,趙構自從登上皇帝寶座,有兩件事讓他日夜不安:一是恐懼他的哥哥趙桓突然被釋放回國,這樣他不但不能做皇帝,而且還可能被指控為非法奪權;二是恐懼民間武裝和從民間崛起的將領,萬一發生“陳橋兵變”那樣的事,他的皇帝同樣也做不成。奸臣秦檜正是抓住了趙構心理上的這一要害,向皇帝提出跟金國和解,并暗示和解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于解除帝位的威脅。趙構聽信了奸臣秦檜的讒言,馬上任命秦檜為宰相,跟金國商議。
岳飛日夜不忘皇帝對他的厚愛、老百姓對他的信任,加緊對金進攻的步伐,岳飛的軍隊很快挺進到朱仙鎮。此時,談判也進入重要階段,岳飛在一天之內接到12道叫他撤退的命令,特別是第12道,它聲稱:“如不退,就以‘叛變’之罪處置。”
岳飛向攔在馬前懇求不要撤退的民眾垂淚說:“10年準備反攻,嘔心瀝血,而今一天之內,化為烏有。”
岳飛為了表現自己的忠心,奉命撤退。回到臨安之后不久,岳飛便以“莫須有”的罪名被秘密處死。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