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六代舞
周時樂舞制度逐步完善,周公親自制禮作樂,收集整理前朝舞蹈,建立了宮廷雅樂體制和樂舞的教育制度,《六代舞》集中了黃帝樂《云門》,堯樂《大章》、舜樂《大韶》、禹樂《大夏》、湯之《大護》又加上西周初創的《大武》,共六樂創定而成。《大夏》以上屬以文德得天下的文舞類,《大護》與《大武》屬以武功得天下的武舞。《六代舞》是周代用于各項祭奠、歌頌帝王功德的樂舞,舞《云門》用以祀天神,舞《大韶》用以祭四望,《大夏》用以祭山川,《大護》用以享先妣,《大舞》用以享先祖,表演全部用王室和貴族子弟以示莊重。《六代舞》中前五舞我們已經介紹過,我們著重介紹一下新創的《大武》。據《呂氏春秋》記載,《大武》的作者是周公,舞蹈內容表現了武王克商之績。又據《禮記》載,《大武》演出時分六段,每段配有歌唱。第一段,在頭戴冠冕,手持盾斧的舞者上場前,先有一段長時間的鼓聲,接著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出場后肅立著等待諸侯來臨并齊唱以祭祖與神靈,突然,舞者連頓三次腳,表示開始出征。第二段,舞隊在行進中做出各種激烈勇猛的拼殺動作,象征軍威遠振全國,舞蹈熱烈奔放,顯示了周部落決策者呂尚的必勝信心。最后舞隊分為兩列,向前行進,表示消滅了商紂。第三段,伐紂勝利后,向南進軍。第四段,平定南方。第五段,舞隊分列,表示周公與召公的英明,在音樂上用“亂”突現全曲高潮,舞者以一種“坐”姿,表示周召兩公的和平統治。第六段,舞隊重新整合,齊聲贊頌周朝的強大和武王的英明。
上一篇:古代典籍·八旗通志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關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