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能與爭
【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1],
以其善下之,
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2],
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釋】
[1]百谷王:川流歸依,百川峽谷所歸附。
[2]重:累,不堪重負。
【譯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
是因為江海能處在百川之下,
故能成為百川之王。
圣人之所以能身居民眾之上,
是因為其對民眾謙虛卑下。
圣人之所以能領導民眾,
是因為其把自身的私利放在民眾之后。
圣人在民眾之上,民眾沒有重負;
圣人在民眾之前,民眾沒有受害。
天下民眾樂于奉獻而毫不厭倦。
因為他不與人相爭奪,
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跟他相爭奪。
【解析】
這一章老子開篇以一個十分常見的物理現象來引出自己的觀點,我們都知道海納百川,這在前面的章節里我們已經論述過,江海之所以能納百川,是因為江海位于百川之下,它自甘卑下之位,所以百川會自然地歸屬于它,從而成就了它的浩瀚,成了百川之王。老子拿統治者與之進行類比,說圣明的統治者之所以能領導民眾,并得到民眾的歸順和愛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計個人得失,甚至將個人的私利放在民眾的利益之后,他對待民眾就如同江海對待百川一樣謙和卑下,一切以民眾為先,故而能夠得到民眾的尊敬和擁護。
我們聯系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春秋晚期,國家、社會、階級、等級、地位、政權、政府、君主、大臣、貴族、王侯這些東西已全部出現并已經日趨完善,人民的自由權力以及對部落重要活動所擁有的決策權至此已經全部喪失。統治集團控制國家的統治地位亦已完全鞏固,他們與人民大眾之間形成地位分明的不同階級。這時,不要說國家的最高領導者,就是一般的官員也已經用不著表現什么卑下的言辭和謙虛的姿態了。
老子本是富有謀略的智者,但由于他過于關注民生的苦難,也時時對國家政治滿含一些天真的幻想,他希望遠古時代的仁慈酋長們能夠重新出現,或者是當時的領導者們能主動效法那些遠古的圣人,他說:“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統治者雖然高高在上,但人民卻感覺不到壓迫;統治者雖然處于領先地位上,但人民卻并不感到傷害。老子提倡領導者的卑下是真誠的,他認為領導者做到了讓人民沒有任何壓迫的感覺,則他不但會贏得國民的擁戴,而且會獲得天下人的推舉。如果他能夠這樣,天下就沒有什么力量可以與他抗衡。
當今社會,和平與發展依舊是時代的主題,時代給我們每個人以機遇,創業的浪潮此起彼伏,席卷著每一個人的心,而在創業的路上有的人事業如日中天,而有的人勉強維持現狀甚至面臨危機,是什么原因使他們如此不同?我們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其中的成功者不僅僅表現在其頭腦的聰慧,還表現在卓越的用人才能上。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他總要或多或少地借助別人的幫助,作為一個領導者更是如此。如何將自己的員工團結到自己的周圍并充分發揮其才能,這是領導者成功的關鍵,也是衡量領導者基本素質的客觀指標之一。一個好的領導者,深知員工的心理特點,清楚他們的內心需求,所以他將員工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盡量滿足員工的需求,他不會因為員工不小心犯的一個小錯誤而大加指責,他的寬容心深寬如海;他也不會因為員工和自己的意見相左而排斥、打擊員工的積極性;相反,他會采取十分謙卑的態度來對待有遠見和創意的員工,用欣賞的態度接受員工的見解,這樣員工就產生了很強烈的歸屬感,自然不會因為領導的妄自尊大而跳槽。而對于領導來講,優秀員工的跳槽無疑是難以估量的損失。
對于一個企業如此,對于我們每一個人更是如此,謙和卑下是我們做人的準則,為什么這么說呢?無數慘痛的歷史教訓無不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早已向我們提出了“謙受益,滿招損”的諄諄告誡。我們只有謹遵教誨,才能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連連受挫。
為人之道
李嘉誠謙遜謹慎低調做人
李嘉誠就是個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頂級商人。他控有香港最大的綜合性財團,多年榮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華人首富。他同時又是個道德至上者,他說的每句話,莫不符合道德規范,堪稱道德圣典。
李嘉誠自言“我喜歡看書,現代的、古代的都看,經常看到深夜兩三點鐘,看完就去睡覺,不敢看鐘,因為如果只剩下兩三個鐘頭,心就會很怯。”他有感而發,“在看蘇東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無故受傷害。蘇東坡沒有野心,但總是給人陷害,他弟弟說得對:‘我哥哥錯在出名,錯在高調。’這是一個很無奈的過失。”
許多人向李嘉誠請教如何才能做好生意。李嘉誠的回答是保持低調。所謂保持低調其實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謹慎謙虛做人。
做生意和做人一樣必須要秉持一種謙虛和合作的態度。
李嘉誠最為人稱道的是與合作伙伴的關系。與他合作過的生意伙伴,從包玉剛到李兆基、鄭裕彤及榮智健,無一例外地成了他的朋友,這些皆源于他“謹慎低調做商人”的原則。
對競爭對手,即使己方處于絕對優勢,李嘉誠依然保持一貫的低調。收購置地時,李嘉誠與李兆基、鄭裕彤、榮智健組成財團,已處于絕對優勢,但對方反對收購,李嘉誠遂決定放棄收購。這固然有收購成本過高的考慮,難能可貴的是,李嘉誠沒有利用手中的股權逼迫對方高價贖回,而是以市價轉讓給對手,放棄了一個千載難逢的黃金機會,并且附帶了“7年之內不再收購”的條款,為以后雙方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對于員工,李嘉誠認為是員工養活老板,而非老板養活員工,因此,李嘉誠把員工放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上。在長江實業創業之初,資金沒有盈余,李嘉誠就積極改善員工的生活、工作條件。對于老員工他沒有像他人那樣一腳踢開,而是積極地給予各種照顧。李嘉誠常說:“假如今日沒有那么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么多事情,所以成就事業的關鍵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正是因為李嘉誠對待員工的低姿態,長江實業的行政人員保持了高度的穩固性,流失率非常低,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
成名以后,李嘉誠的經商謀略、行為方式,成為人們評價和模仿的對象。但這種低調的哲學卻不太能被人們接受。然而不管別人怎樣,李嘉誠仍然保持他一貫的低調作風。
當年李宅辦理李澤鉅的婚事時,在李澤鉅去接新娘之際,李宅門口聚滿采訪的記者。李嘉誠破例邀請記者參觀李宅花園,李宅高三層,李嘉誠本人住三樓,李澤鉅與王富信則在二樓構筑愛巢。李嘉誠站在草坪上說:“一層才2000平方英尺,不算大呀!長江實業集團公司里很多人住的地方不比這里差。”
按常理,李家娶媳婦本是大出風頭之事,但李嘉誠卻保持一如往昔處事小心的作風,若不是有十分強烈的自我約束意識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從政之道
張揚終被張揚誤
隋文帝楊堅有五個兒子,其中長子楊勇和次子楊廣最有出息。楊堅在北周輔政時,楊勇被立為世子,拜為大將軍。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楊堅登基做了皇帝,楊勇被立為皇太子,楊廣被封為晉王。
楊勇非常好學,直率熱情。當太子后,輔助父親參與政事,處理得當,深得楊堅喜歡。然而,因為他喜好張揚,喜歡講排場,便越禮接受百官朝賀和寵幸姬妾。這樣楊堅慢慢對他產生了猜疑和戒心,開始疏遠他。而且他母親獨孤皇后也對他心懷不滿,漸漸把寵愛之心轉向次子楊廣。
晉王楊廣非常陰險,善于謀劃。他非常嫉妒哥哥的皇太子位,一心想奪哥哥的太子位。
為了樹立自己謙虛、儉樸的好形象,他房子里的陳設都很簡單,甚至只用年老貌丑的人服侍他的起居;他又極力結交朝中大臣,每當有人拜訪他,不論官職大小,總是和蕭妃一起到大門口迎接,為來人擺盛宴、送厚禮。這樣一來,獨孤皇后更加鄙薄太子的為人,愈發夸贊楊廣的德行。楊堅知道這些事情后,非常高興,心中已動了廢太子的念頭。
而且楊廣在入朝時,讓車馬侍從一律裝扮得樸樸素素,博得了文帝的好感。在與朝中大臣交往時,楊廣也裝出恭恭敬敬、謙卑有禮的姿態。于是,他得到了群臣的交口稱贊,聲譽壓過了他的哥哥。
為了促成獨孤皇后廢掉太子的決心,楊廣又使用了誣陷兄長的手段,他入宮面見皇后,別有用心地說道:“兒臣雖然愚笨不敏,但經常信守手足之道。也不知兒臣犯了什么罪,竟惹得太子不喜歡。他總是滿腹怒氣,想要加害兒臣。兒臣無日不擔心他在母后面前進讒使壞,或者在兒臣的酒食中下毒。因此,兒臣終日憂心忡忡,只恐有一天會陷于絕境。”
獨孤皇后聽了勃然大怒,說道:“太子越來越讓人無法忍受。我給他娶了元家女,希望她成為他的得力助手,為他弘揚基業,他卻尋花問柳,一心寵愛出身下賤的阿云,讓她生了好幾個孩子。元妃本來無病,突然就死去了,肯定是他派人下毒,才使元妃致死。到此地步,我也不能追根究底,為什么他又對你打這個主意?我在尚且如此,我死以后,還不把你當魚肉吃了?每每我想到東宮沒有正妃,皇上千秋萬歲之后,讓你們兄弟幾個向阿云跪拜問候,那該是多么大的痛苦啊!”楊廣聽后拜伏在地,嗚咽不止,皇后也悲痛得肝腸欲斷。
有一天,楊勇把自己裝扮得漂漂亮亮,帶著一行穿著豪華的宮女們出去游玩。恰巧被他的父王看見了。楊堅想:身為太子,其排場比父王還闊氣,這小子是不是想奪位呀!大臣楊素也看不慣楊勇,認為他太驕橫了。
一天,楊素進宮見獨孤皇后,婉轉地說:“晉王楊廣孝悌恭儉,像他父親一樣。”用這話來揣摩皇后的心態。其實皇后早就不喜歡楊勇了,也想立楊廣為太子,她說:“你的話很對,晉王孝敬友愛,比太子要好得多。”楊素趁機添油加醋說楊勇蠻橫不成器。皇后明白他的意思,讓他輔助皇帝進行廢立太子之事。
楊堅派楊素觀察楊勇的行為,楊素說:“楊勇懷恨在心,恐怕要發生變故,希望陛下防備。”楊堅聽了他的報告,對楊勇更加猜忌了。獨孤皇后也暗中派人羅織楊勇罪名,向楊堅進讒言,形勢對楊勇日益不利。楊素也公開詆毀楊勇,宣揚楊勇的過失。同時看不慣楊勇的奢侈,姬威也出來向皇帝說楊勇非常驕橫,大量營造宮殿,又命令女巫占卜吉兇,說:“皇帝的忌期在開皇十八年,這個期限快到了。”等誣陷之詞。楊素還找出東宮的珍奇古玩器具陳列在宮廷里,作為太子的罪證。
楊堅終于改立太子為楊廣。楊勇就是過于張揚,讓小人有機可乘,失去了當皇帝的機會。
經商之道
豐田喜一郎博眾家之長為己用
豐田喜一郎的成功就在于他能“走出去考察”。他對照分析、比較本國與別國的差距,同時重視人才,并積極網羅人才,設計出有鮮明特點的豐田牌汽車,使之走遍世界的各個角落。
豐田喜一郎是日本一位著名的紡織機械制造商的兒子,按常理,他應該繼承父業,搞紡織工業,但他卻遵照父親“一個人的一生只能干一行,我搞紡織,你就干汽車吧”的遺愿,選擇了汽車制造業。
“干汽車”必須從零開始。豐田喜一郎做的第一件事是,到世界各國去考察。1929年和1930年,豐田喜一郎的足跡遍及西方各大城市。德國的奔馳汽車公司、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兩年的考察不僅開闊了豐田喜一郎的眼界,使他清楚地看到日本的汽車制造工業與西方發達國家汽車制造工業的差距,更使他看到了汽車工業的巨大前景。他堅信一個光輝的“汽車時代”必將來臨,從而堅定了開拓汽車制造工業道路的信心。
豐田喜一郎還認為:人才是企業成功的根本。考察一結束,喜一郎就著手網羅各方面的人才,并真誠地到有關專家、學者家中去拜訪、求教,獲益匪淺。
豐田喜一郎深知制造汽車離不開鋼鐵,便多次到日本東北大學的特殊鋼國際權威本多光太郎教授家中拜訪。在本多光太郎指導下,豐田喜一郎建立了為他的汽車公司提供優質特殊鋼的供應基地。成漱正男是國際著名的齒輪專家,在成漱正男的幫助下,豐田喜一郎成功地研制出特種豐田齒輪。豐田喜一郎的好友隈部一雄是位汽車專家,豐田喜一郎采納了隈部一雄的建議,博采福特、雪佛萊等名牌汽車之長,使豐田車形成了“節油、堅固、廉價”的鮮明特點。喜一郎的妹夫利三郎忠誠可信、長于社交,喜一郎就請利三郎出任公司經理,自己任副經理,專管工廠的生產及處理各種技術難題。
1938年11月,豐田汽車廠正式投產。
1948年,豐田牌小轎車實現了批量生產。
今日的豐田汽車年產車約300萬輛,占世界汽車生產總數的十分之一。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日本的“豐田”車在奔馳。
豐田喜一郎成功的關鍵是他懂得“謙虛”在創業中的重要性。無論是提高產品的質量,還是吸引賢人,都需要有謙虛的品德。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六十八章·不爭之德》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六十四章·無為無敗》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