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注釋〕 明:多智巧詐。王弼注:“明,謂多智巧詐,蔽其樸。” 愚:淳樸、守真。王弼注:“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焙由瞎ⅲ骸笆官|樸不詐偽?!睂⒁杂拗悍稇f:“將以愚之,使淳樸不散,智詐不生也?!?智多:多智巧詐。王弼注:“多智巧詐,故難治也?!?以智治國,國之賊:河上公注:“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必遠道德,妄作威福,為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河上公注:“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為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為國之福也?!?兩者:智與不智。稽式:法則、法式?;汉由瞎咀鳌翱??;铻榭!稄V雅·釋詁》:“楷,法也。”《說文》:“式,法也。”楷式也即是法式、法則。 玄德:玄妙的德行。 物:事物。 大順:自然。林希逸說:“大順即自然也。”
〔鑒賞〕 本章為老子的社會政治觀。老子認為社會政治的好壞常與統治者的統治方法有關,治政在于樸質而不智巧。如果統治者以智巧治理社會,社會就會產生不良的腐敗風氣;風氣敗壞,人們也就會變得狡詐虛偽起來,社會互相賊害的事就多起來,天下就不安定。如果統治者治政誠樸,講信用無機巧,民風也就隨之淳樸,社會也就容易安定。故本章也被河上公題為“淳德章”。
然而,就是這一章卻常被人非議,也常被人理解為是老子的“愚民之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說:“本章的立意,被后人普遍誤解,以為老子主張愚民政策。其實老子所說的‘愚’,乃是真樸的意思。他不僅期望人民真樸,他更要求統治者首先應以真樸自礪。所以《二十章》有‘我愚人之心也哉’的話。這說明真樸(‘愚’)是理想治者的高度人格修養之境界,但這主張和提法,容易產生不良的誤導?!?/p>
因為“容易產生不良的誤導”,所以也會在本章之章旨這個問題上不斷地爭論下去。鑒于此,徐梵澄先生索性講到底,認為即使“愚民”,但最終還是不可能的:“人民愚,則統治階級易肆其剝削而弗叛,納諸陷穽而死無怨言。愚之久,久之智力皆劣,則統治者亦不能不愚。上下同歸于一愚,則亡國之道也。此乃至淺之理。陸敬輿嘗論及氓之蚩蚩,固若無知也。然于上之所為,一舉一動無不明其表里,其智又不可及。是則雖欲愚之亦不可能?!?《老子臆解》)
那么,老子本章之旨意到底怎樣?本章中的言論又是針對何種現象而發?這里還是引陳鼓應先生的話來說明:“老子生當亂世,感于世亂的根源莫過于大家攻心斗智,競相偽飾,因此呼吁人們揚棄世俗價值的爭紛,而返歸真樸。老子針對時弊,而作這種憤世矯枉的言論?!?《老子注譯及評介》)
確實如此,觀老子所處時代,侵伐不已,戰禍無休,而民智越開則奸偽巧詐迭起,社會風氣日益敗壞。若是這樣,不若其愚,倒不如返樸還淳還可一反當時刁詐習俗,民眾得以休養心態,心理趨于平和寧靜,社會也得以安寧。所以老子強調治政在于真樸(“愚”)在當時不失為一種治本之方法。遺憾的是,一個“愚”字卻引起爭紛不斷……
上一篇:《六十二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六十八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