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注釋〕 為無為:是說任其自然,把無為當作為。 味無味:以無味當作味。王弼注:“以恬淡為味”。 大小多少:蔣錫昌認為,“不可解,當有誤文”。馬敘倫認為“是古注文”(《老子校詁》)。 德:恩德。怨:怨恨。 圖:考慮、處理。 作:開始。 諾:允諾、應許。
〔鑒賞〕 本章老子在“無為”的宗旨下,講圣人如何處事治世。老子首先指出:“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由此主張人處理事情須從細易入手,但又不可將事情看得太容易,只有心存困難才能免于困難和“終無難”。
正是因為如此,本章被魏源認為是“明無為而無不為之旨”的(《老子本義》)。為何講是“明無為而無不為之旨”的?這在魏源看來老子所謂的“無為”,“非徒斷之見,托諸空言而已”,老子的“無為”并非真的“無為”,實際上是有所為的,只不過與眾人有所不同罷了。王道說:“眾人所為者有為之事,圣人所為者無為之道。”(引自魏源《老子本義》)這就說明老子處事有為必與眾人不同,表現在這里,老子能圖其難于易之時,為其大于細之時;這是因為老子知道天下之事始易而終難,始細而終大,所以老子提醒人們處理艱難之事要從細易入手。但老子又與人不同的是,當他面臨細易之事時,卻從不掉以輕心;為了使事情“成其大”,老子將內心思慮始終落實在“小”(細心)上,這照吳澄說來:“心之大小,始小之時,心固不敢自以為大,即已大而此心亦終不改,始終皆能自小,所以能成其大也。”(《道德真經注》)用現代話來說是做事始終以“一種慎重的態度,謹密周思,細心而為”(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這樣事情沒有不成功的。
同樣,為了使事情“終無難”,老子將內心思慮始終落實在“難”上,吳澄解釋說:“心之難易,始多易者終必多難;是以圣人雖當始易之時而心猶難之,始終不敢易,所以終無難。”這用現代話來說是做事如能“看到困難并重視困難,就能免于困難”(任繼愈《老子新譯》)。這就是老子說的“終無難”。
而上述這些,正說明老子處事治世的不同凡響處;也正因為有這些,所以老子才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從中人們也能看到蘊含著的辯證法,即“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上一篇:《六十七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六十九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