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注疏》的主要內容,《十三經注疏》導讀
《十 三經注疏》是儒家十三部經典及其注釋的集結本。“十三經”的名稱始于宋。皮錫瑞《經學歷史》云:“唐分《三禮》、《三傳》,合 《易》、《書》、《詩》為九。宋又增《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為十三經。”將“十三經”及其注疏匯集為 一書,亦始于宋,然編者已無可考。南宋光宗紹熙間(1190—1194),三山黃唐始有合刊本。由元入明,宋刻本遞有修補,另有閩版本、明監版本、汲古閣毛氏版本等。轉輾翻刻,訛謬甚多。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其后嘉慶間阮元主持校刻的 一部,號稱善本。阮氏按宋本校勘,附以校勘記,并將《四庫全書》中各自單行的十三部經典注疏提要,錄置于本書各經注疏之前。但阮本卷帙浩繁,檢閱不便。1957年中華書局出過排印本,冊數仍眾多。解放前世界書局曾將阮本縮印為兩大冊,使用較方便,1980年中華書局據以影印,流傳頗廣。
本書共416卷。按“十三經”次序匯編:《周易正義》10卷,用三國魏王弼注和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20卷,用偽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這里包括《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今讀者引用時必須慎重對待。《毛詩正義》70卷,用西漢毛公傳和東漢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注疏》42卷,用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50卷,用鄭玄注、賈公彥疏。《禮記正義》63卷,用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60卷,用西晉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公羊傳注疏》28卷,用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注疏》20卷,用東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論語注疏》20卷,用三國魏何晏等注、北宋邢昺疏。《孝經注疏》9卷,用唐玄宗注、邢昺疏。《爾雅注疏》10卷,用晉郭璞注、邢昺疏。《孟子注疏》14卷,用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
本書保存了我國儒家全部經典以及漢唐至北宋的主要注疏,是研究我國古代史和傳統文化思想的重要資料。自南宋刊刻以來,流傳不衰。阮元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晚清孫詒讓的《十三經注疏校記》(雪克輯點)、今人葉圣陶的《十三經索引》等,均有助于本書的訂正與閱讀。
參考文獻
- 1.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中華書局,1980。
- 2.孫詒讓:《十三經注疏校記》(雪克輯點),齊魯書社,1983。
- 3 .周予同: 《群經概論》,商務印書館,1933
- 又載《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上一篇:《十七史商榷》的主要內容,《十七史商榷》導讀
下一篇:《十三經音略》的主要內容,《十三經音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