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釋〕 汜:同“泛”,《廣雅·釋言》:“汜,普也”,指“道”像“水”四外漫流、泛濫。 左右:高亨《老子注譯》說:“舉左右以包六合”;徐梵澄《老子臆解》說:“左右者,佐佑也。亦屢屢言道之大,汎汎然偏無不入,可以佐佑人主也。” 辭:《說文》:“辭,籀文作”,有管理、干涉的意思。 功成而不有:據《文選·辨命論》李善注引“功成而不有”改定;王弼本原作“功成不名有”,故易順鼎《讀老札記》說:“《辨命論》注引作‘功成而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按下又連引王注,則所引為王本無疑矣。今王本‘功成不名有’當作‘功成不有’?!盅堋!?衣:“猶包也。衣包裹人身,引申有包意。衣養即包育。衣養,古本或作衣被,衣被猶覆蓋,也通?!?高亨《老子注譯》) 常無欲:奚侗《老子集解》說:“各本‘可名于小’句上,誤贅‘常無欲’三字,誼不可通,茲從顧歡本刪?!?可名于?。和蹂鲎⒄f:“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f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于物,故名于小矣?!?歸:依靠,歸附。
〔鑒賞〕 本章老子進一步歌頌“道”的作用?!暗馈笔菑V泛流行、無所不在,有了“道”才有萬物。它侍候了萬物,可以說它是渺小的;萬物又歸附它,可以說它是偉大的?!暗馈笔菬o為的,從不以偉大自居,所以能完成其大。
具體而言,無形無聲的“道”彌漫上下左右四方,這就是《老子》本章說的:“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比缓罄献诱劇暗馈钡淖饔茫骸叭f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蝗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睂Υ?,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引述為:“這里,籍‘道’來闡揚順任自然而‘不為主’的精神?!边@種“不為主”的精神,美國人A。J。巴姆教授在《論老子之“道”》一文中解釋為:“‘道’產生萬物,‘道’的本性是去指導它們,雖然事物有不同的種類,但每一事物都有它完滿自足的內在本性去指導事物。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背離‘道’和體現在它們自己生存中的自然本性。如此說來,不是‘道’要求這樣做,而是事物自然如此,它從來就是這樣。‘道’產生和養育了萬物,但它卻從不干涉萬物,即使為萬物提供了一切,也不愿意處于獨一無二的支配地位。由于‘道’從不要求對它的貢獻予以回報,所以看來好像價值不大。但是所有的萬物都歸附于它,甚至萬物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歸返于它們的發源地?!?載《天府新論》1995年第四期)
也正因為“道”具有“不為主”的精神,所以它又與上帝的作風不相同,這照陳鼓應先生說來:“耶和華創造萬物之后,長而宰之,視若囊中之物”(《老子注譯及評介》)。也照A。J。巴姆說來:“‘上帝’愛護并關心它的創造物,‘道’容納并養育萬物,然而這樣做卻無求于萬物,不需要它的創造物去做不愿做的事,不論做什么,‘道’都不去干涉,也不去阻止”,“道的無人格的特性與‘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的觀念形成對照”(《論老子之“道”》)。
由“道”推衍到社會,老子的這種“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的精神就變成一種社會“謙道”,與《周易》“天道虧盈而益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相呼應,這照徐梵澄《老子臆解》說:“有功而不自以為功,有名而不自居其名,史實多有,而亦今時習見者也。蓋成就大事,必多人,事愈大必人愈多。封建之制,一人為君主而萬事取決焉,所謂‘萬物歸焉’者。倘能不以君主而自尊大,所以自處者小,所謂‘恒無欲也’,亦自超然于得失之外,所謂‘無為’也。如是則歸之者必眾,歸之者愈眾,則其成就也愈大。在今世,理有同然。事大人多,必有一人為之主,或創其始,或制其中,或總其成,或善其后。而此一人者,必其德量、識度、才智、學術等皆過越眾人,眾人樂歸之,乃以成其大事。要之必由大眾成之也,則功亦當歸于大眾。事功與人力對言,此一人亦大眾之一也,其力亦群力之一分而已?!边@大概就是老子之“道”的社會功用。
上一篇:《三十六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三十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