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此詞選自《稼軒長短句》,是辛棄疾閑居江西上饒時所作,鄧廣銘先生認為最遲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或云作于早年任江陰簽判離職后漫游吳地之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簡淡的兩筆就勾勒出一幅吳地村景:一座矮小的農家茅舍,一條小溪從旁邊流過,溪邊泛著一片嫩綠的草。這里寫的是農家環境。接著寫茅屋的主人:“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醉里”二字的主語是誰,有人以為是詩人自己,也有人以為是白發翁媼。依前者此句是說詩人自己在醉中聽到有人操著吳語在親昵地對話,依后者則是說兩位老人半酣之中互相逗趣。不管作何解,都無礙于這一句表現語音的美妙。細細品味,這種美妙是多方面的。其一,吳語自古細軟柔媚,平常說來就有輕綿之韻味;其二,此時是兩人交談,相語比獨言更富于情境;其三,此時又非一般性對話,而是老夫老妻在互相饒舌哏逗,語中自有恩怨爾汝之溫情;其四,老人們齒豁唇軟,說起話來,聲氣平和。如此之語音,具有十足的韻味。加之是在微醉半酣中說來(或聽來),其動聽悅耳之處更不難想象。難怪詞人對之感到驚奇:“白發誰家翁媼。”這是倒卷筆法,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確切地表達了作者的驚賞之情。在整個上片中,前兩句寫農家風景,后兩句寫農家主人;前兩句寫色,后兩句寫聲;前兩句景象閑靜,后兩句情態宛然,所以簡淡之筆不失為生動。
下面緊接著翁媼依次寫三個兒子的活動。漢樂府《相逢行》:“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顯然,辛棄疾取法這首民歌,易三婦為三兒,用來表現普通農家的生活。大兒、中兒各樂其事,小兒溪頭臥玩,以及透過他們的活動我們可以想知的溪邊之豆苗、門前之雞群、水面之風荷,與上片的翁媼之語一起構成了一幅淳樸、安寧、平靜、和樂的農家生活圖景,散發著濃郁的田園牧歌式的情調。其中寫小兒的童稚情態,生趣可掬。
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江南農村的風俗畫。作者先簡淡地勾勒出莊戶環境,接著選擇了老少兩組鏡頭,表現出農家生活的淳樸、和樂,其中洋溢著作者自己對農村生活的贊美和賞悅。語言明白自然,風格清新淡雅。
上一篇:柳宗元《黔之驢》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李白《秋浦歌》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