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紀事本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紀事本末體宋代史書。明陳邦瞻(?~1623)撰。明萬歷年間,禮部侍郎馮琦想仿效《通鑒紀事本末》體例,記述宋代史事,以為袁樞文續(xù),但未成而卒。劉日梧得遺稿交與陳邦瞻,囑其增訂成書。陳在馮稿基礎(chǔ)上,撰成《宋史紀事本末》28卷,共109個條目。全書上起宋太祖代周,迄于文天祥、謝枋得之死。大約十分之三為馮氏原稿,余皆是陳氏手撰。此書編纂較《通鑒紀事本末》為難,后者全由《資治通鑒》抄錄成書,且司馬光乃一代名家,編次精湛,諸事皆有脈絡(luò)可尋。而《宋史》卷帙浩大,在諸正史中又最為蕪雜,各事分見于紀志表傳,搜求一事之始末,費力甚大。而且陳氏著書,所據(jù)不僅《宋史》,還包括遼金元史,間收正史外之書。在109個條目中,絕大部分為宋事,占89目,由宋而及遼金元者12目;專述金元事3目。就其內(nèi)容來講,除政治事件外,對公田、營田、治河、鹽茶、科舉、禮樂、道教、學(xué)術(shù)思想都有專題敘述,還記載了金和蒙古早期的歷史情況,對有關(guān)農(nóng)民起義的情況也有介紹。全書年代統(tǒng)于趙宋年號,且依袁樞《通鑒紀事本末》體例分錄記事,頗有條理。又兼陳氏文筆生動,敘事清晰,因此讀此書可對宋代大事一目了然,甚便初學(xué)。此書撰成后,就由劉日梧,徐申校訂,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刻本刊行,此本為原刻本(28卷本)。在此之后,徐申又請陳續(xù)編元代部分。書成后,監(jiān)察御史黃吉士巡撫淮南,在萬歷三十五年將兩書與《通鑒紀事本末》合刻刊行。因合刊本將《宋史紀事本末》合并為10卷,又稱十卷本。明末崇禎年間,太倉人張溥將陳書逐目加以論正,附于各篇之后,并改成以篇為卷,是為一0九卷本。清代又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張聞升重刻本,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書局刻本,光緒十三年(1887)廣州廣雅節(jié)局刻本等都是根據(jù)張溥版本翻刻的。1977年,中華書局刊行《宋史紀事本末》點校本,就是以清江西書局本為底本,參考原刻本及張溥、張聞升等補本校定而成。
上一篇:《宋東京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宋名臣言行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