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賢篇
【題解】
本篇作者通過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及學識以告誡子孫。作者認為,年少初學時應該多結交有德行的君子,這樣自己也可以潛移默化。
【原文】
古人云:“千載一圣,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痼也[1]?!毖允ベt之難得,疏闊[2]如此。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流離播越[3],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4],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5],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6]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7],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8]?!鳖?、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于我,便足貴[9]之。
【注釋】
[1]比:挨著,緊靠。痼:肩胛。
[2]疏闊:稀少。
[3]播越:流亡,漂泊。
[4]款狎:指交往密切。
[5]操履:操守德行。藝能:本領,技能。
[6]芝蘭:即“芷蘭”,“芝”為借用字,都是有香味的草本植物。
[7]鮑魚:一種用鹽漬的帶腥臭味的魚。肆:店鋪。
[8]無友不如己者: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9]貴:敬重。
【原文】
世人多蔽[1],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2],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藉風聲[3],延頸企踵[4],甚于饑渴。校其長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于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
【注釋】
[1]蔽:蒙蔽。此處引申為偏見。
[2]少長:從年少到長大。
[3]藉:憑借,依靠。
[4]企踵:踮起腳后跟。
【原文】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顯稱[1]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2]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注釋】
[1]稱:聲言,表明。
[2]刑辟:刑法,刑律。
【原文】
梁孝元前在荊州,有丁覘者,洪亭民耳,頗善屬文,殊工草隸;孝元書記[1],一皆使之。
軍府輕賤[2],多未之重,恥令子弟以為楷法,時云:“丁君十紙,不敵王褒數字?!蔽嵫艕燮涫舟E,常所寶持。孝元嘗遣典簽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祭酒問云:“君王比賜書翰[3],及寫詩筆,殊為佳手,姓名為誰?那得都無聲問?”編以實答。子云嘆曰:“此人后生無比,遂不為世所稱,亦是奇事?!庇谑锹務呱詮凸文俊I允酥辽袝鴥x曹郎,末為晉安王侍讀,隨王東下。及西臺陷歿,簡牘湮散,丁亦尋卒于揚州;前所輕[4]者,后思一紙,不可得矣。
【注釋】
[1]書記:指抄寫文書。
[2]輕賤:地位低下。
[3]比:近來。
[4]輕:輕視,看不起。
【原文】
侯景初入建業[1],臺門[2]雖閉,公私草擾[3],各不自全。太子左衛率羊侃坐東掖門,部分經略[4],一宿皆辦,遂得百馀日抗拒兇逆。于時,城內四萬許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許由,讓于天下;市道小人,爭一錢之利。”亦已懸[5]矣。
【注釋】
[1]建業:建康(在今南京市)舊名。
[2]臺門:臺城的城門。
[3]草擾:紛亂驚擾。
[4]經略:策劃,處理。
[5]懸:懸殊。
【原文】
齊文宣帝即位數年,便沉湎縱恣[1],略無綱紀[2];尚能委政尚書令楊遵彥,內外清謐[3],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無異議,終天保之朝[4]。遵彥后為孝昭[5]所戮,刑政[6]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齊朝折沖[7]之臣,無罪被誅,將士解體,周人始有吞齊之志,關中至今譽之。此人用兵,豈止萬夫之望而已哉!國之存亡,系其生死。
【注釋】
[1]沉湎:多指嗜酒無度??v恣:放縱恣肆。
[2]綱紀:法紀。
[3]謐:安寧。
[4]天保:北齊文宣帝年號(公元550~559年)。
[5]孝昭:北齊孝昭帝高演,字延安。
[6]刑政:刑律政令。
[7]折沖:指擊退敵軍。
【原文】
張延雋之為晉州行臺[1]左丞,匡維[2]主將,鎮撫疆場,儲積器用,愛活黎民,隱若敵國矣。群小不得行志,同力遷[3]之;既代之后,公私擾亂,周師一舉,此鎮先平。齊亡之跡,啟于是矣。
【注釋】
[1]晉州:州名。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改唐州置。治所位于白馬城(當今山西臨汾市)。行臺:在地方代表朝廷行尚書省事的機構稱行臺。
[2]匡維:匡,幫助;維,維護。
[3]遷:調離。
上一篇:《感應章》古代勵志家訓
下一篇:《戲彩娛親》古代勵志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