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孝經》對朝鮮、日本的影響
孝道是中華禮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經》是孝道思想觀念的最重要的載體,在歷史上,東亞地區的漢字文化圈國家如朝鮮、日本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孝經》及其所闡發、宣揚的孝道和孝治的思想觀念。
朝鮮與中國相鄰,是受中華儒學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紀,孔子思想就隨同漢字傳入朝鮮。古代朝鮮通用漢字,隨著人員交流往來,儒家的經典也陸續傳到了朝鮮。
公元一至七世紀,是朝鮮歷史上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時期,儒家思想逐步成為三國的統治思想。公元372年,高句麗設置太學,教授儒家經典,又派遣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新羅統一朝鮮后,于公元682年設立國學,以《論語》、《孝經》為必修課,并教授其他儒家經典,忠孝思想成為朝鮮一千多年來的教育中心思想。新羅政府還以儒家經典和漢文作為主要的考試科目,來選拔人才、官吏。公元935年,高麗王朝統一朝鮮,繼續推行儒學教化,立孔子文宣王廟,擴充國學,實行科舉取士,強調“孝為國本”,以忠孝治國。
13世紀末,朱子學傳入高麗,高麗名儒安珦出使元大都燕京時,得到新刊的朱熹著作,回國后便在太學講授朱子學,并以興學養賢為己任。另一位高麗名儒白頤正往來于高麗和元大都之間,得程朱理學而學之,東還后教授學者,擴大了程朱理學在朝鮮的影響。公元1392年,李成桂建立的李氏王朝取代了高麗,改國號為“朝鮮”。由于李氏尊崇儒學,以程朱理學為中心的新儒學遂支配了朝鮮的政治、學術、教育和社會價值觀達五百年之久。李朝時代,朝鮮政府積極發展儒學教育,國家設成均館,郡縣置鄉校。朝鮮學者根據本國情況,用漢文、朝鮮文和圖畫編寫了《三綱行實圖》、《孝行錄》、《五禮儀》等各種儒學教材,使性理學說和忠孝節義的觀念普及到廣大民眾中去,形成了朝鮮的社會道德規范。
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也深受儒學的影響。
中國與日本的正式交往始于漢代,此時中國的漢字開始傳入日本。公元285年,先于日本同中國交往的朝鮮百濟國學者王仁,攜帶了《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去日本,任日本皇子師,這是儒學傳入日本之始。儒學的傳入促進了日本文教事業的發展,日本早期的學校——學問所,向王子、太臣們傳授儒家的經典,其中就有《孝經》。公元513年,日本開始設“五經”之學。七世紀初,在圣德太子的倡導下,儒學在日本進一步發展,公元604年,圣德太子訂憲法十七條,多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如樹立忠孝觀念,“和為貴”等。公元646年,頒布大化革新詔令,公元701年,又制定大寶令,其內容大多以儒家經典為依據。大寶令規定,大學和國學以《周易》、《尚書》、《三禮》、《左傳》、《孝經》、《論語》等教授學者,每年春秋兩次對孔子舉行釋奠之禮。日本還不斷派遣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學成后回日本傳授儒學知識,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宋代的程朱理學于十三世紀初傳入日本。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奉儒學為圣教,將朱子學作為官學,儒學遂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儒家思想一定程度地滲透于日本民眾的行為、觀念、習俗、信仰、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心理結構之中,其中,孝的觀念也影響頗深。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開始變法維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但由于儒學在日本影響深遠,已溶入日本傳統文化之中,明治天皇并未對儒學采取全盤否定的做法,而是將儒學與日本神道思想熔為一體,孝道思想還得到了發展。明治天皇在關于教育的敕語中,要求“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主和,朋友有信”,以儒家倫理作為教育的思想指導,而“孝道”在近代日本仍然發揮著它的作用。
上一篇:《生則親安之。》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下一篇:孝經《《孝經》的影響深入而廣泛》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