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君主將帥》鑒賞
〔軍爭〕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
〔九變〕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謀攻〕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地形〕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謀攻〕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鑒賞】在中國封建社會這樣一種專制政體中,君與將的關系是軍事學中一個重大問題,他們的關系處理得好或不好,直接關系到軍隊的建設及其戰斗力,關系到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強弱,因此必須予以特別關注。孫子在其兵法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君將關系的論斷和見解,值得我們細心領會。
首先,將是受命于君的,因此一般來說,君主的命令必須服從。例如,君主命令將擔任什么職務,組建什么軍隊,執行抵御、攻打或守衛某地的任務,都應聽從,勉力去做。《軍爭》篇說:“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九變》篇也有同樣的話,說明這是一個普遍的法則。
其次,將帥在前線打仗,有些情況君主是不知道的,因此君主的命令如果對戰爭不利,可以不接受,不執行。《九變》篇說:“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上述五句話,都是將軍在前線根據如何對戰爭有利的靈活應變措施,“君命有所不受”乃其中之一。李筌注:“茍便于事,不拘君命。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干是也。”賈林注:“決必勝之機,不可推于君命;茍利社稷,專之可也。”這些注解都說明“君命有所不受”的正確。《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四變》篇是解釋《九變》篇文“途有所不由”以下五句的,其文說:“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變者,則弗行也。”可知“君命有所不受”,有的版本作“君令有所不行”;“不行”的條件是“君令有反此四變者”,即違反將帥“途有所不由”等應變措施,亦即對前線戰爭不利。君令有反“四變”則不執行,這是完全應該的。
再次,君主不要過多地干預將帥的事務。《謀攻》篇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所謂“御”,本義駕御,這里意為牽制、干預。將帥能干,君主不去牽制、干預,戰爭就能勝利。王晳注:“攻戰之事,一以專之,不從中御,所以一威,且盡其才也。況臨敵乘機,間不容發,安可遙制之乎?”何氏注:“李牧之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于外,不從中御也。周亞夫之軍細柳,軍中唯聞將軍之命,不聞天子之詔也。蓋用兵之法,一步百變,見可則進,知難而退。”可知君主不干預能干的將帥,乃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復次,將帥應當糾正君主的錯誤決定,只要符合君主的利益。《地形》篇說:“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梅堯臣注:“寧違命而取勝,勿順命而致敗。”張預注:“進退違命,非為己也,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此忠臣,國家之寶也。”在封建專制社會中,孫子提出要糾主錯,可違君命,這是多么的明智和不易!孫子主張這樣的君將關系,可見他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
最后,孫子批評某些君主對軍事一竅不通,卻要指揮三軍那樣荒唐可笑的事。他在《謀攻》篇中說: 君主可能貽害軍隊有三種情況: 不知道軍隊不可以進攻而命令軍隊進攻,不知道軍隊不可以撤退而命令軍隊撤退,這叫做“縻軍”,即束縛軍隊。不知道三軍的事務卻要參與三軍的行政命令,則軍士就會迷惑;不知道三軍的權謀卻要參與三軍的指揮,則軍士就會疑慮。三軍將士既迷惑又疑慮,則其他諸侯國的發難進攻就會臨頭,這叫做“亂軍引勝”,即擾亂自己的軍隊而導致敵人的勝利。這段批評某些君主的言論是十分嚴厲的。對于某些君主的無知,將帥自應擔當起糾正君主錯誤的責任。
由上述可知,對于君將關系,孫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 君主在任命和授權將帥后,應當放心讓將帥去行事,盡量少加干預,更不要瞎指揮;將帥在受命于君主之后,應當忠于職守,機智靈活,對君主有些不利的命令可以不受,錯誤的決定應當糾正,只要“利合于主”,就是忠臣,就是“國之寶”。“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是孫子對君將關系最簡明的表達。
孫子的后代、戰國齊將孫臏,繼承了孫子關于“將能而君不御”、“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認為君主應該充分發揮將帥的治兵才能,而不要橫加干預;將帥也要取得君主的完全信任,以便不受拘束地指揮軍隊。他說:“(將)得主專制,勝”;“(君)御將,不勝。”他甚至認為:“不得主,弗將也”,如不能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就不當將軍了。孫臏還主張,君主管理國家大事,將軍管理軍隊之事,兩者應當分開。他說:“(君)……而不御,君令不入軍門,將軍之恒也。”(以上見《孫臏兵法》的《篡卒》、《將德》等篇)所謂“不御”,即君主不要干預將帥指揮軍隊。關于“君令不入軍門”,成書于戰國時代的《六韜》,也有同樣的話,其文說:“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六韜·龍韜·立將》)可知把政門和軍門分開,把君主的命令和將軍的指揮分開,“君令不入軍門”,“軍中之事,不聞君命”,是當時的一股思潮。這比孫子“君不御將”、“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更加向前發展了。
總之,孫子對于君將關系的一系列論述,是他對中國軍事學說的重大貢獻,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這些論述,對于現代的建軍、治軍,指揮作戰,仍然具有珍貴的借鑒價值。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用兵“八戒”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