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選自《論語·陽貨》第九章。
詩:《詩經(jīng)》。
興:感發(fā)志意,使人受到啟發(fā)和鼓舞。
觀:觀察世間萬物、人情風俗;認識社會現(xiàn)實,考證得失;了解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風俗人情。鄭玄云:“觀風俗之盛衰。”朱熹《集注》云:“考見其得失。”
群:使合群。指通過情感的交流達到和同,彼此感染,互相提高。
怨:抒發(fā)心中不平,諷刺不良政治和不合理的現(xiàn)實。
邇:近。
事:侍奉。
君:君主。
識:認識。
【賞析】
孔子重視《詩》的教育功能。《詩》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由孔子編集,用來教育學生。他說: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strong>
意思是:《詩》可以感發(fā)志意,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啟發(fā)和鼓舞;可以觀察人情風俗的盛衰,認識社會現(xiàn)實,考證得失;可以通過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和諧相處;可以抒發(fā)心中不平,譏刺不良政治。近可以用詩中的道理事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事奉國君;而且還可以從中學習、認識自然界許多鳥獸草木的名稱。
孔子總結(jié)《詩》有興、觀、群、怨四項功能,準確地反映了《詩》的本質(zhì)特征,也系統(tǒng)地表達了詩教的觀點,是孔子對詩歌社會功能的認識和總結(jié)。
這里,“興”,即“興于詩,立于禮”(《論語·泰伯》),是講詩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同時,也含有用比興的方法抒發(fā)感情,打動讀者心靈,調(diào)動和陶冶人的思想(朱熹注:“感發(fā)意志”)?!坝^”,即“觀風俗之盛衰”(鄭玄注),“考見得失”(朱熹注),指詩歌可以幫助讀者觀察社會風俗的盛衰和政教的得失,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叭骸?,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國注),“和而不流”(朱熹注),指聚集人士,切磋砥礪,互相啟發(fā),交流感情和思想,增強團結(jié)?!霸埂保础霸勾躺险?孔安國注),指詩歌具有批評時政,抒發(fā)哀怨,促使政治改善的作用。
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是《詩經(jīng)》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它全面揭示了詩歌的認識價值、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作出了重要貢獻,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從漢代司馬遷到清代王夫之,歷代理論家都給予高度評價。王夫之甚至贊美說:“興觀群怨,詩盡于是矣?!?/p>
此外,孔子說的“興”,后來又發(fā)展成為“比興”、“興象”、“興寄”、“興趣”等文論概念,豐富了文藝美學思想。而“可以怨”的思想,得到后世詩家的繼承和發(fā)揚,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則是認識物理,增加自然知識。據(jù)顧棟高《毛詩類釋》統(tǒng)計,《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鳥獸草木之名,鳥名有43種,獸有40種,草有37種,木有43種。所以孔子說,讀《詩》可以多多地識記鳥獸草木的名稱。
至于侍奉父母、侍奉國君,則是孔子強調(diào)的“學詩”的根本目的。
上一篇:小不忍,則亂大謀。|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