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人十六字:誘掖、獎勸、提撕、警覺、涵育、薰陶、鼓舞、興作。
-
·天地間萬物都是陰陽兩個共成底。其獨得于陰者,見陽必避,蝸牛壁蘚之類是也。其獨得于陽
-
·士大夫一身,斯世之奉弘矣。不蠶織而文繡,不耕畜而膏粱,不雇貸而車馬,不商販而積蓄。此
-
·學識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譬之掘河分隔,一界土不通,便是一段流不去,須是沖開,要一點
-
·處身不妨于薄,待人不妨于厚;責己不妨于厚,責人不妨于薄。
-
·坐間皆談笑,而我色莊;坐間皆悲感,而我色怡。此之謂乖戾,處己處人兩失之。
-
·古之官人也擇而后用,故其考課也常恕。何也?不以小過棄所擇也。今之官人也用而后擇,卻
-
·只見得眼前都不可意,便是個礙世之人。人不可我意,我必不可人意。不可人意者我一人,不
-
·有膾炙于此,一人曰咸,一人曰酸,一人曰淡,一人曰辛,一人曰精,一人曰粗,一人曰生,一人曰
-
·余二十年前曾有心跡雙清之志,十年來有四語云:行欲清,名欲濁。道欲進,身欲退。利欲后,
-
·侍疾憂而不食,不如努力而加餐。使此身不能侍疾,不孝之大者也。居喪羸而廢禮,不如節(jié)哀
-
·凡人初動一念是如此,及做出來卻不是如此,事去回顧又覺不是如此,只是識見不定。圣賢才
-
·天下之治亂只在“相責各盡”四字。
-
·小人只怕他有才,有才以濟之,流害無窮。君子只怕他無才,無才以行之,斯世何補!
-
·世間無一件可驕人之事,才藝不足驕人,德行是我性分事,不到堯、舜、周、孔便是欠缺,欠缺
-
·萬物得天地之氣以生,有宜溫者,有宜微溫者,有宜太溫者,有宜溫而風者,有宜溫而濕者,有宜
-
·才為不善,怕污了名兒,此是徇外心。茍可瞞人,還是要做。才為不善,怕污了身子,此是為己
-
·一巨卿還家,門戶不如做官時,悄然不樂,曰:“世態(tài)炎涼如是,人何以堪?”余曰:“君自炎涼,
-
·品第大臣率有六等,上焉者寬厚深沉,遠識兼照,造福于無形,消禍于未然,無智名勇功,而天下
-
·吾輩所欠只是涵養(yǎng)不純不定,故言則矢口所發(fā),不當事,不循物,不宜人;事則恣意所行,或太
-
·無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士大夫可圖諸座右。
-
·六經之文不相師也,而后世不敢軒輊。后之為文者,吾惑矣。擬韓臨柳,效馬學班,代相祖述,
-
·良知之說亦是致曲擴端學問,只是作用大端費力。作圣工夫當從天上做,培樹工夫當從土上做
-
·用威行法,宜有三豫,一曰上下情通,二曰惠愛素孚,三曰公道難容。如此,則雖死而人無怨矣。
-
·一人覆屋以瓦,一人覆屋以茅,謂覆瓦者曰:“子之費十倍予,然而蔽風雨一也。”覆瓦者曰:
-
·天下之禍,成于怠忽者居其半,成于激迫者居其半。惟圣人能銷禍于未形,弭患于既著,夫是之
-
·元氣已虛而血肉未潰,飲食起居不甚覺也。一旦外邪襲之,溘然死矣。不怕千日,怕一旦;一
-
·古稱君門遠于萬里,謂情隔也。豈惟君門?父子殊心,一堂遠于萬里;兄弟離情,一門遠于萬里
-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
-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
·氣盛便不見涵養(yǎng)。浩然之氣雖充塞天地間,其實本體間定冉冉口鼻中,不足以呼吸。
-
·兒輩問立身之道。曰:本分之內不欠纖微,本分之外不加毫末。今也舍本分弗圖,而加于本分
-
·無所樂,有所苦,即父子不相保也,而況民乎!有所樂,無所苦,即戎狄且相親也,而況民乎!
-
·民情既溢,裁之為難。裁溢如割駢拇贅疣,人甚不堪。故裁之也欲令民堪,有漸而已矣。安靜
-
·彌六合皆動氣之所為也,靜氣一粒伏在九地之下以胎之。故動者,靜之死鄉(xiāng);靜者,動之生門
-
·圣人與眾人一般,只是盡得眾人底道理;其不同者,乃眾人自異于圣人也。
-
·極必反,自然之勢也。故繩過絞則反轉,擲過急則反射。無知之物尚爾,勢使然也。
-
·萬事萬物都有個一,千頭萬緒皆發(fā)于一,千言萬語皆明此一,千體認萬推行皆做此一。得此一,
-
·“學問”二字原自外面得來。蓋學問之理,雖全于吾心;而學問之事,則皆古今名物。人人而
-
·圣人低昂氣化,挽回事勢,如調劑氣血,損其侈不益其強,補其虛不甚其弱,要歸于平而已。不
-
·疏于料事而拙于謀身,明哲者之所懼也。
-
·勢有時而窮,始皇以天下全盛之威力受制于匹夫,何者?匹夫者,天子之所恃以成勢者也。自傾
-
·實處著腳,穩(wěn)處下手。
-
·屬纊之時,般般都帶不得,惟是帶得此心。卻教壞了,是空身歸去矣,可為萬古一恨。
-
·透悟天地萬物之情,然后可與言性。
-
·常使天君為主,萬感為客便好。只與他平交,已自褻其居尊之體,若跟他走去走來,被他愚弄掇
-
·洗漆以油,洗污以灰,洗油以膩。去小人以人小,此古今妙手也。昔人明此意者幾,故以君子去
-
·字經三書未可遽真也,言傳三口未可遽信也。
-
·迂儒識見看得二帝三王事功只似陽春雨露,嫗煦可人,再無一些冷落嚴肅之氣。便是慈母也有
-
·只盡日點檢自家,發(fā)出念頭來,果是人心?果是道心?出言行事果是公正?果是私曲?自家人品自
-
·天地萬物只到和平處,無一些不好,何等暢快!
-
·余少時曾泄當密之語,先君責之。對曰:“已戒聞者,使勿泄矣。”先君曰:“子不能必子之口
-
·蝸藏于殼,烈日經年而不枯,必有所以不枯者在也。此之謂以神用,先天造物命脈處。
-
·心術平易,制行誠直,語言疏爽,文章明達,其人必君子也。心術微曖,制行詭秘,語言吞吐,文
-
·陽不能藏,陰不能顯。才有藏處,便是陽中之陰;才有顯處,便是陰中之陽。
-
·曳新履者行必擇地,茍擇地而行,則履可以常新矣。
-
·某嘗入一富室,見四海奇珍山積,曰:“某物予取諸蜀,某物予取諸越,不遠數千里,積數十年以
-
·發(fā)去木一段,造神櫝一、鏡臺一、腳桶一。錫五斤,造香爐一、酒壺一、溺器一。此造物之象
-
·富貴,家之災也;才能,身之殃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藉也。故惟處順境為難,只是
-
·“禮”之一字,全是個虛文,而國之治亂、家之存亡、人之死生、事之成敗罔不由之。故君子
-
·使眾之道,不分職守則分日月,然后有所責成而上不勞,無所推委而下不奸。混呼雜命,概怒偏
-
·火之大灼者無煙,水之順流者無聲,人之情平者無語。
-
·性者,理氣之總名,無不善之理,無皆善之氣。論性善者,純以理言也;論性惡與善惡混者,兼
-
·滿面目都是富貴,此是市井小兒,不堪入有道門墻,徒令人嘔吐而為之羞耳。若見得大時,舜禹
-
·讀書能使人寡過,不獨明理。此心日與道俱,邪念自不得而乘之。
-
·恕人有六:或彼識見有不到處,或彼聽聞有未真處,或彼力量有不及處,或彼心事有所苦處,或
-
·做大官底,是一樣家數;做好人底,是一樣家數。
-
·終日不歇口,無一句可議之言,高于緘默者百倍矣。
-
·小廉曲謹之士,循途守轍之人,當太平時使治一方、理一事,盡能奉職。若定難決疑,應卒蹈險
-
·氣運怕盈,故天下之勢不可使之盈。既盈之勢,便當使之損。是故不測之禍、一朝之忿,非目
-
·好人之善,惡人之惡,不難于過甚。只是好己之善,善己之惡,便不如此痛切。
-
·胸中無一毫欠缺,身上無一些點染,便是羲皇以上人,即在夷狄患難中,何異玉燭春臺上。
-
·誰見八珍能半飽,我欲一捷便收兵。
-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yǎng)在紛華時,觀鎮(zhèn)定在震驚時。
-
·兩間氣化,總是一副大蒸籠。
-
·閨門之事可傳,而后知君子之家法矣。近習之人起敬,而后知君子之身法矣。其作用處,只是
-
·未到手時,嫌于出位而不敢學;既到手時,迫于應酬而不及學。一世業(yè)官茍且,只于虛套搪塞,
-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日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常易行。惡人,
-
·余息而在溝壑,斗珠不如升糠;裸裎而臥冰雪,敗絮重于繡縠。舉世用人,皆珠縠之貴也,有甚
-
·閨門之中少了個“禮”字,便自天翻地覆。百禍千殃,身亡家破,皆從此起。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