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乾坤盡大,何處容我不得?而到處不為人所容,則我之難容也。眇然一身而為世上難容之人,乃
-
·養民之政,孟子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韓子云:“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也。
-
·小家學問不可以語廣大,溷障學問不可以語易簡。
-
·目不容一塵,齒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靈臺內許多荊榛,卻自容得?
-
·羊腸之隘,前車覆而后車協力,非以厚之也。前車當關,后車停駕,匪惟同緩急,亦且共利害。
-
·謙忍皆居尊之道,儉樸皆居富之道。故曰卑不學恭,貧不學儉。
-
·心怕二三,情怕一。
-
·君子有過不辭謗,無過不反謗,共過不推謗。謗無所損于君子也。
-
·地道好生之至也,凡物之有根種者必與之生,盡物之分量,盡己之力量,不至寒凝枯敗不止也,
-
·道理書盡讀,事務書多讀,文章書少讀,閑雜書休讀,邪妄書焚之可也。
-
·內外本末交相培養,此語余所未喻。只有內與本,那外與末張主得甚?
-
·事有豫而立,亦有豫而廢者。吾曾豫以有待,臨事鑿枘不成,竟成棄擲者。所謂權不可豫設,變
-
·有余,當事之妙道也。故萬無可慮之事備十一,難事備百一,大事備千一,不測之事備萬一。
-
·長者有議論,唯唯而聽,無相直也。有咨詢,謇謇而對,無遽盡也。此卑幼之道也。
-
·再之略不如一之詳也,一之詳不如再之詳也,再詳無后憂矣。
-
·或問: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何如?曰:體味之不免有病。士、賢、圣,皆志于天,而分量有大
-
·天下國家之存亡,身之生死,只系“敬”“怠”兩字。敬則慎,慎則百務修舉;怠則茍,茍則萬
-
·人中黃之穢,天靈蓋之兇,人人畏惡之矣。臥病于床,命在須臾,片腦、蘇合、玉屑、金箔,固
-
·有人情之識,有物理之識,有事體之識,有事勢之識,有事變之識,有精細之識,有闊大之識。此
-
·自家身子,原是自己心去害他,取禍招尤,陷于危敗,更不干別個事。
-
·無根本底氣節,如酒漢毆人,醉時勇,醒時索然無分毫氣力。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煬灶,面前
-
·不患無人所共知之顯名,而患有人所不知之隱惡。顯名雖著遠邇,而隱惡獲罪神明,省躬者懼
-
·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見識俗,吏胥輿皂盡能笑人,不可不慎也。
-
·君子之交怕激,小人之交怕合。斯二者,禍人之國,其罪均也。
-
·吾心原止水,世態任浮云。
-
·靜里看物欲,如業鏡照妖。
-
·君子之為善也,以為理所當為,非要福,非干祿;其不為不善也,以為理所不當為,非懼禍,非遠
-
·以激為直,以淺為誠,皆賢者之過。
-
·山峙川流、鳥啼花落、風清月白,自是各適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無干涉也。才生系
-
·只有不容已之真心,自有不可易之良法。其處之未必當者,必其思之不精者也。其思之不精者
-
·象箸夾冰丸,須要夾得起。
-
·氣盛便不見涵養。浩然之氣雖充塞天地間,其實本體間定冉冉口鼻中,不足以呼吸。
-
·得人不敢不然之情易,得人自然之情難。秦、漢而后皆得人不敢不然之情者也。
-
·讀書人只是個氣高,欲人尊己;志卑,欲人利己,便是至愚極陋。只看四書六經千言萬語教人
-
·古人之寬大,非直為道理當如此,然煞有受用處。弘器度以養德也,省怨怒以養氣也,絕仇讎以
-
·建天下之大事功者,全要眼界大,眼界大則識見自別。
-
·學問之功,生知圣人亦不敢廢。不從學問中來,任從有掀天揭地事業,都是氣質作用。氣象豈
-
·天地萬物,只是一個漸,故能成,故能久。所以成物悠者,漸之象也。久者,漸之積也。天地萬
-
·圣人于萬事也,以無定體為定體,以無定用為定用,以無定見為定見,以無定守為定守。賢人有
-
·無識之士有三恥:恥貧、恥賤、恥老。或曰:君子獨無恥與?曰:有恥。親在而貧,恥。用賢之
-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苙了,便要使他從容閑暢,無拘迫懊憹之狀。若恨他難收,一向束縛
-
·經濟之士一居言官,便一建白,此是上等人,去緘默保位者遠。只是治不古若,非前人議論不精
-
·或問:狂者動稱古人,而行不掩言,無乃行不顧言乎?孔子奚取焉?曰:此與行不顧言者人品懸絕
-
·養定者,上交則恭而不迫,下交則泰而不忽,處親則愛而不狎,處疏則真而不厭。
-
·外勍敵五:聲色、貨利、名位、患難、晏安。內勍敵五:惡怒、喜好、牽纏、褊急、積慣。士
-
·或問:君子小人,辯之最難。曰:君子而近小人之跡,小人而為君子之態,此誠難辯。若其大都,
-
·稱人以顏子,無不悅者,忘其貧賤而夭。稱人以桀、紂、盜跖,無不怒者,忘其富貴而壽。好善
-
·以肥甘愛兒女而不思其傷身,以姑息愛兒女而不恤其敗德,甚至病以死,犯大辟而不知悔者,皆
-
·人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遺忘。
-
·匹夫有不可奪之志,雖天子亦無可奈何。天子但能令人死,有視死如飴者,而天子之權窮矣。
-
·人情不便處便要回避,彼雖難于言而心厭苦之,此慧者之所必覺也。是以君子體悉人情。悉者
-
·圣人以見義不為屬無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屬無知;圣人體道有三達德,曰智、仁、勇;世儒曰
-
·口有慣言,身有誤動,皆不存心之故也。故君子未事前定,當事凝一。識所不逮,力所不能,雖
-
·疏狂之人多豪興,其詩雄,讀之令人灑落,有起懦之功。清逸之人多芳興,其詩俊,讀之令人自
-
·民情甚不可郁也。防以郁水,一決則漂屋推山;炮以郁火,一發則碎石破木。桀、紂郁民情而
-
·士君子作人不長進,只是不用心、不著力。其所以不用心不著力者,只是不愧不奮。能愧能奮
-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
·圣人作用,皆以陰為主,以陽為客。陰所養者也,陽所用者也。天地亦主陰而客陽,二氏家全是
-
·賢者只是一味,圣人備五味。一味之人其性執、其見偏,自有用其一味處,但當因才器使耳。
-
·剛明,世之礙也。剛而婉,明而晦,免禍也夫。
-
·心不堅確,志不奮揚,力不勇猛,而欲徙義改過,雖千悔萬悔,竟無補于分毫。
-
·雅士無奇名,幽人絕隱慝。
-
·取天下,守天下,只在一種人上加意念,一個字上做工夫。一種人是那個?曰“民”。一個字是
-
·善之當為,如飲食衣服然,乃吾人日用常行事也。人未聞有以禍福廢衣食者,而為善則以禍福
-
·木鐘撞之也有木聲,土鼓擊之也有土響,未有感而不應者,如何只是怨尤?或曰:亦有感而不應
-
·題湯陰廟末聯:千古形銷骨已朽,丹心猶自血鮮鮮。
-
·利害死生間有毅然不奪之介,此謂大執持。驚急喜怒事無卒然遽變之容,此謂真涵養。
-
·自古功業,惟孔孟最大且久。時雍風動,今日百姓也沒受用處。賴孔孟與之發揮,而堯舜之業
-
·得罪于法,尚可以逃避;得罪于理,更沒處存身。只我底心,便放不過我。是故君子畏理甚于
-
·教人十六字:誘掖、獎勸、提撕、警覺、涵育、薰陶、鼓舞、興作。
-
·治心之學莫妙于“瑟僴”二字,瑟訓嚴密,譬之重關天險,無隙可乘。此謂不疏,物欲自消其窺
-
·君子與人共事,當公人己而不私。茍事之成,不必功之出自我也;不幸而敗,不必咎之歸諸人
-
·徇情而不廢法,執法而不病情,居官之妙悟也。圣人未嘗不履正奉公,至其接人處事大段圓融
-
·我信得過我,人未必信得過我,故君子避嫌。若以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又以至誠惻怛之
-
·一日與友人論身修道理,友人曰:“吾老矣。”某曰:“公無自棄,平日為惡,即屬纊時干一好
-
·天地不可知也,而吾知天地之所生。觀其所生,而天地之性情形體俱見之矣。是故觀子而知父
-
·印書先要個印板真,為陶先要個模子好。以邪官舉邪官,以俗士取俗士,國欲治,得乎?
-
·舟中失火,須思救法。
-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無責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時時自反,
-
·節文度數,圣人之所以防肆也。偽禮文不如真愛敬,真簡率不如偽禮文。偽禮文猶足以成體,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