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注釋】
選自《莊子·齊物論》。
彼:那。
是:這。
偶:對立。
樞:門上的轉軸。這里指道的樞紐,即道的關鍵。
環中:圓環中空虛處。環,門上下兩橫檻的洞,圓空如環,以承受樞的旋轉。
無窮:包括時間的無窮、空間的無窮、萬物的無窮。
【賞析】
莊子探討萬物之源的“道”,認為道是一切自然世界、社會人心的本原。因此,一切自然運轉、社會變化、人心向背無不依歸于道。莊子說: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意思是:消除了彼此的對立(把對立的雙方統一起來),叫做道的樞紐。道的樞紐進入環的中空,便能應付無窮的變化。
環的作用在虛。莊子以門為例,說明虛的重要意義。莊子認為,掌握了道的關鍵,就像門樞納入圓環中間的空虛處,旋轉自如,便能順應各種事物是是非非的無窮變化。
唐代著名詩論家司空圖論及詩歌創作時,使用了莊子“得其環中”的含義,來說明詩歌意境的創造及其特點。他在《二十四詩品·雄渾》中說:“返虛入渾,積健為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這里,象,指客觀物象,亦指作品描繪的藝術形象。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強調詩歌意境的妙處在其虛的部分上。司空圖認為,詩境的創造必須由實出虛,充分發揮虛的部分的作用,而不能僅僅拘泥于具體描寫的實的部分。“超以象外”有兩重含義:一是觀察描寫現實生活時,不要受客觀物景的限制,只見其表象,而要超越其形貌之外,發現其深含的意蘊。二是指鑒賞作品時,不要受作品所展現的物象(象、景)的局限,而要看到能充分體現詩人情思的象外虛境;創造作品時,塑造的形象要深有蘊涵。“得其環中”,指詩歌藝術意境構成過程中,虛的部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支配一切,控制一切,在藝術意境創造中起決定作用。比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等,都必須從“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角度去理解,不受有形的、具體的、實的部分描寫的束縛,方能領略其更豐富、更廣聞的藝術空間,懂得這些詩句的妙處和美在哪里。
司空圖強調指出,“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具體表現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孫聯奎《詩品臆說》解釋說:“‘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盡得風流’即‘得其環中’。”
上一篇: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麇鹿見之決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