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注釋】
選自宋·蘇軾《放鶴亭記》。放鶴亭,座落在徐州城南的云龍山上。
際天:連天,接天。
晦明:黑暗明亮。
百變:千百種景色變化。
【賞析】
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十一月,蘇軾任徐州知州。云龍山人張?zhí)祗K在草堂被淹損后,修建了放鶴亭,蘇軾應其所請,為之作《放鶴亭記》。文章記述了山人修放鶴亭和放鶴娛情的事跡,描寫了自己與山人在亭中共飲的歡樂,并引用戰(zhàn)國時期衛(wèi)懿公好鶴而亡國的故事,襯托像山人這樣的隱逸者,拿它做游玩之物,卻有益無害,其樂泱泱,強調了“南面之君”難以享受到的隱逸樂趣。文中,山中春夏景色的描寫十分優(yōu)美迷人:
“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意思說:春夏之交,草木鋪延到天邊,秋冬雪天的晚上,大地沐浴在銀色的月光之下。云龍山的景色,在風雨晦明中,呈現(xiàn)出了千變?nèi)f化的姿態(tài)。
盛唐山水詩人王維,兼擅繪畫,蘇軾贊賞他的詩是“詩中有畫”,贊賞他的畫是“畫中有詩”,對其推崇備至。蘇軾本人也是散文、詩、詞、書法、繪畫各門藝術兼擅的名家,所以他的許多優(yōu)秀散文作品,如《赤壁賦》、《后赤壁賦》等,也是充分發(fā)揮了他的繪畫才情,寫得詩情濃濃,畫意濃濃。同樣,《放鶴亭記》也是一篇詩情畫意濃郁的作品。
本句描繪自然景物:“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無論色彩、近景、遠景,還是空間、上下,均歷歷在目:你看,春夏之綠草綠樹,遠接天邊,秋冬之白雪月光,千里輝映,都有具體鮮明的形象,像一軸畫一般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清晰可見。
此外,作者撰的“放鶴”、“招鶴”歌詩,歌辭清曠,意緒飄忽,詩意濃,畫意更濃。不僅二鶴之一招一式皆可成畫,即如山人之一舉一動—“升高而望”、放鶴招鶴、“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等,以及“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等自然景物,皆能涉筆成畫。畫中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動有靜。人們從二鶴無拘無束、翩翩飛掠的姿態(tài)中,能看到山人逍遙自在、悠然閑適的風神儀態(tài),也能感受到作者對于隱居生活的羨慕之情。
上一篇: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錯,蓋竹柏影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