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注釋】
選自宋·蘇洵《心術》。
道:道理,規律。
養:蓄積,準備。
力:戰力,體力。
氣:士氣,意志。
心:思想,心態。
【賞析】
宋朝的對外政策一直軟弱無能,茍且偷安,在同遼和西夏的關系上,不敢以戰衛土,而是采取屈辱求和的態度,向遼、西夏大量輸送金銀財帛,以維持邊境的和平與安寧。蘇洵是一個充滿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憂國之心,甚于憂民。他為此悉心研究古今兵法和戰例,寫成軍事著作《權書》十篇,以期對宋王朝抗擊強敵有所幫助。
這篇《心術》就是他《權書》中的一篇。文章在戰爭的“義”與“利”的關系上,肯定戰爭的正義性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而不義的戰爭,逐“利”的戰爭,即使一時取勝,從長遠看也是不利的。只有正義的戰爭,才能激發士氣,百戰不殆。對于具體戰爭,他說: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strong>
意思說:戰爭的規律是,未開戰之前要準備好物質,即將開戰要保持好體能,已經開戰要鼓舞士氣,打了勝仗要心境平和,不驕不躁。
蘇洵認為,物質準備、戰斗意志對于戰爭的勝敗,關系重大,提出“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的觀點,意思說,戰前要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保證戰爭的需要,又說,“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指出戰斗進行中要保持旺盛的斗志,戰爭勝利后要不驕不躁,心境平和,保持清醒的頭腦,辯證地論述了戰爭與財、力、心、氣之間的關系。
蘇洵認為,戰爭的物質準備與戰爭的正義性激發起來的犧牲精神,二者缺一不可,而物質準備也是保持旺盛斗志的重要條件。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沒有武器,見了壁虎(蜥蜴)之類的小蟲,也可能嚇得臉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但是,武器本身并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赤臂握劍,大力士(烏獲)也不敢逼近;身穿鎧甲睡大覺,小孩子也敢彎弓而射之。充分的物質準備(武器)只有與具有旺盛斗志的人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來。
上一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惠p以約,故人樂為善。|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