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注釋】
選自漢·王粲《登樓賦》。
尼父之在陳:據《論語·公冶長》載,孔子周游列國,在陳絕糧,嘆息道:“歸歟!歸歟!”尼父,孔子,字仲尼。敬稱。
“鐘儀幽”句:幽,指囚禁。春秋時楚國的鐘儀被俘,送到晉國。晉侯知道他是伶人,叫他演奏,鐘儀于是奏出楚音。晉侯稱贊他說:“樂操土風,不忘舊也?!薄?/p>
莊舄(xì):越人。據《史記·張儀列傳》載,越人莊舄在楚國做了顯赫的官,病中思念故鄉,發出的仍是越國的鄉音。
懷土:懷念故鄉。
窮達:困窘與得志。窮,窮困。達,得志。
【賞析】
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王粲隨漢獻帝到長安的第二年,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兵亂關中,王粲不得不離開長安,流落到荊州劉表處避難。在荊州待了十幾年,一直未受重用。歲月荏苒,功業無成。因此在當陽登樓縱覽時,懷鄉之情油然而生,遂寫下了這篇精美的《登樓賦》。他說: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意思是:孔子周游列國,在陳國時曾發出“歸歟歸歟”的感嘆;春秋時楚國的樂官鐘儀被俘,送到晉國,彈奏的仍然是楚樂;越人莊舄在楚國任高官,生病時發出的呻吟依然是越音。人們思念鄉土的情感是一樣的,不會因為身處困窮或顯達而有所不同。
王粲以古代賢人為例,表明思鄉懷土之情,人人相同,不會因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一點,即使胸懷大志、周游列國的孔子也不例外。一次孔子途徑陳國時,絕糧受困,就發出了“歸歟!歸歟”的感嘆,希望盡快回到自己的故鄉去(《論語·公冶長》)。春秋時,楚國樂官鐘儀為晉所俘,晉侯讓他演奏,他彈奏的仍是楚樂。晉侯稱贊說:“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左傳·成公九年》)越人莊舄到楚國,做了顯赫的執珪高官,然而病中思念故鄉,發出的呻吟聲仍是越國的鄉音(《史記·張儀列傳》)。
王粲列舉這些典故,來抒寫自己久客他鄉、故土難回的濃郁愁思,讀來沒有一點牽強的痕跡。他豐腴深厚的思鄉之情,已經完全融入典實之中,合二為一了,所以,他能將自己鄉情難舍的感傷情調表達得力度飽滿,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上一篇:順籠檻以俯仰,窺戶牖以踟躕;想昆山之高岳,思鄧林之扶疏;顧六翮之殘毀,雖奮迅其焉如?|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被入門之初服,出登車而就路。遵長途而難邁,馬躊躇而回顧。野鳥翩而高飛,愴哀鳴而相慕。|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