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問作詩中正之法,四溟子曰:貴乎同不同之間,同則太熟,不同則太生,二者似易實難。
【注釋】
選自明·謝榛的《四溟詩話》。
中正之法:指兩個相反或相對的觀念相輔相成的一面。
四溟子:謝榛號四溟山人,故稱四溟子。
【賞析】
謝榛論詩,主張“貴乎同不同之間:同則太熟,不同則太生”、“寫景敘事,宜實而不泥于實”,“寫眼前景,須半生半熟”,一言以蔽之,就是詩歌創作要講究中正之法,做到形神兼備。他說:
“或問作詩中正之法,四溟子曰:貴乎同不同之間,同則太熟,不同則太生,二者似易實難。”
意思說:有人問,作詩的中正之法是什么,謝榛回答說:貴在同與不同之間,相同則太熟,不同則太生,二者看起來容易做到,實際上很難。
謝榛講的中正之法,主要指兩個相反或相對的觀念相輔相成的一面:如“奇”、“正”關系,謝榛認為,白居易的詩正而不奇,李賀的詩奇而不正,只有李白、杜甫做到了“奇正參伍”,所以寫詩要像李、杜那樣,既要“發言平易而循乎繩墨”,求法之正,又要“發言雋偉而不拘乎繩墨”,出法之奇。又如創作的“遲”、“速”問題,他說:“夫才有遲速,作有難易,非謂能不能爾。含毫改削而工,走筆天成而妙;其速也暗合古人,其遲也每創出新意;遲則苦其心,速則縱其筆。若能處于遲速之間,有時妙而純,工而渾,則無適不可也。”
關于藝術風格,謝榛認為:“專于陶(淵明)者失之淺易,專于謝(靈運)者失之饾饤。孰能處于陶、謝之間,易其貌,換其骨,而神存于古。”關于師法前人,謝榛主張:“學《選》詩不免乎套子,去套子則語新而句奇。務新奇則太工,辭不流動,氣乏渾厚。如辭勝氣,氣勝辭,套子用否之間,善作者不墮于一隅也。”
這些認識,明顯受老子、莊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啟示。但是,謝榛的“中正之法”,不是折中調和。他對每對矛盾,都在強調其不可分割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地指出主導的一面,如對于“形”、“神”,他更重視“神”,主張“作詩不易逼真”,“詩不可太切”。對于“奇”、“正”,他更強調“以正為主”,主張“正者,奇之根;奇者,正之標。二者自有重輕”。中國當代畫家齊白石說他的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德國美學家歌德說“美在真與不真之間”,與謝榛的“中正之法”一樣,都是把握了藝術美特征的經驗之談。
上一篇: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夫情景相觸而成詩,此作家之常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