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論。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所托,不可奪也。
【注釋】
選自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君世:為君王于世。
許由:古代傳說中的高潔之士。相傳堯讓天下于他,他不受,而到箕山下去隱居。
巖棲:棲宿于山巖之中。
子房:張良的字。張良曾輔佐劉邦建立漢朝。
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其揆一也:原則是一致的。揆,原則、道理。
遂其志:實現其志向。
殊途而同致:《易經·系辭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故有”二句:《韓詩外傳》卷五:“朝廷之人為祿,故入而不出;山林之士為名,故往而不返。”班固《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贊》:“《易》稱:‘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言其各得道一節,譬諸草木,區以別矣。故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兩家說的都是君子出處當依本性。
延陵:地名,今江蘇武進,春秋時吳國季札居其地,人稱延陵季子。這里以延陵代指季札。公元前559年,吳國諸樊死,將立季札,季札辭絕,并引子臧拒不作曹國國君之事自勉。據《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曹宣公死,諸侯與曹人要立子臧,子臧因非本分,拒不接受,離國而去。子臧,曹國公子,一名欣時。
高:用作動詞,以……為高。推崇的意思。
長卿:漢司馬相如的字。《史記·司馬相如傳》:“相如(字長卿)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藺相如:戰國時趙人,曾以“完璧歸趙”一事拜上大夫而聞名。
節:氣節。
志氣:季札和司馬相如二人各自景慕子臧和藺相如的節概,因而寄托了自己的志向,這是不能強加改變的。而山濤要自己出來做官,改變自己的初志,也是難以辦到的。《論語》:“三軍可以奪帥,而匹夫不可以奪志。”
【賞析】
嵇康與山濤都是“竹林七賢”中人物,在司馬氏為陰謀篡魏而積極羅致文士的過程中,山濤任了吏部尚書郎之職,進入仕途。曹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司馬昭升任他為大將軍從事中郎,他便舉薦嵇康代其原職。嵇康得知這一消息后,斷然拒絕了山濤的好意,并寫了這篇《與山巨源絕交書》作答,宣布與山濤斷絕朋友關系。嵇康指出,人各秉其性,各有其志,入世也好,出世也罷,都應該適其性而順其志。他說:
“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論。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所托,不可奪也。”
意思是:堯、舜作了世上的君王,許由隱居于巖穴,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接輿狂歌而避世,以上諸人各遂其志,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君子的出處行為各不相同,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都是遵循本性行動,各有自己喜愛的工作。所以,有的身處朝廷不愿離開,有的隱入山林而不返。況且吳國季札崇尚子臧的品格,漢代司馬相如傾慕藺相如的節操,他們以此為榜樣寄托自己的理想,這個志向是不可改變的。
嵇康孤高傲世,不愿隨人俯仰。他以堯、舜作了世上的君王,許由隱居于巖穴,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接輿狂歌而避世,有的人身處朝廷不愿離開,有的人隱入山林而不返為由,拒絕了山濤的推薦。他認為,人皆以“遂其志”為樂,不能勉強。他還煞有介事地說自己疏懶成性,連頭也懶得洗,尿也懶得解,怎么能勝任朝廷的官職呢!并且反復申訴,自己的本性是循性情而動,追求真率自然,鄙視功名利祿的,流露出對山濤不了解自己性情志節的責備,要求山濤讓自己“循性而動,各附所安”,表現出崇尚老莊、以逍遙自得為樂的人生態度。
但是,深入體察嵇康字里行間所折射出來的內蘊,便能見出其更深刻的社會含義。嵇康生于魏晉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政治異常黑暗。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馬氏集團,欲謀奪曹魏政權,頻頻利用手中的權力,推行高壓統治,殘酷誅鋤異己。嵇康“剛腸疾惡”,痛恨司馬昭集團借“禮教”之名行篡魏之實,從內心深處不愿與之同流合污。所以,當他聞聽山濤舉薦自己為官時,便勃然大怒,毅然表示要與之絕交了。
從這個層面上講,嵇康與山濤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個人恩怨,其實質反映的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和人生價值取向。嵇康所做的,就是借友人間的私人書信,將自己的想法抒發出來。他字面上批駁、嘲諷山濤,實則蔑視封建禮法,旁敲側擊,抨擊時政,其鋒芒所指,正是司馬昭集團腐敗丑惡的朝政,戳穿其奸詐和虛偽,并借此公開宣示不與司馬氏集團合作的政治態度和決心。
由于其信中公開指責司馬氏集團“非湯武而薄周孔”,捅開了司馬氏篡魏奪權的陰謀,終于不為司馬昭所容,嵇康在他寫作《與山巨源絕交書》的次年,便被司馬昭誅殺了。
上一篇: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