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見虎一文,不知其武;見驥一毛,不知善走
〔說林訓〕見虎一文,不知其武;見驥一毛,不知善走①。
〔注釋〕 ① 驥: 良馬,千里馬。
【鑒賞】此語出自《說林訓》。它的意思是說,人們只是根據(jù)虎皮上的一點斑紋,是不會知道老虎的威武的;同樣的,只是看到騏驥身上的一根毛,也是不會知道它善跑的。在這里,《淮南子》作者通過以上兩個比喻來反對那種只是根據(jù)事物的局部或表面來盲目下判斷或作決定的、以點代面的錯誤觀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事物總是有著不同的面向,這既表現(xiàn)在時間上,又表現(xiàn)在空間中。因此,我們對于事物的認識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應該是多維性的。因為在特定的時間或空間中,事物總有一些面向是“在場”的,也有一些面向卻是“缺席”的。我們的認識活動卻是在特定時空中開展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任何認識活動總是“殘缺”的、片面的。20世紀流行的現(xiàn)象學運動曾十分關注于這種“在場”與“缺席”的形式結構問題。對于老虎來說,它的威武也有著不同的面向,這些面向總是在特定時空中以“在場”與“缺席”相交織的形式呈現(xiàn)給我們,例如,虎發(fā)威時的面部表情、四肢動作、吼叫聲等。其中任何一個面向都會向我們傳達出關于老虎在那時那地的信息,但是這種信息又是“殘缺”的、不完整的。如果從虎之“一文”傳遞出來的信息是“其武”,但是虎的面部表情、四肢動作乃至身體狀況等傳達出來的又是“這是只病虎”的話,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判斷老虎的威武與否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無法僅僅根據(jù)虎之“一文”來判斷老虎的威武與否,因為我們所能得到的信息是“殘缺”的、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我們無法作出完整的、準確的、全面的結論。同樣的,我們也無法通過騏驥的“一毛”來斷言它是否“善走”。
但是,同樣是在《說林訓》中,有這樣一句話:“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意即: 嘗一小塊肉就知道一鼎鍋的肉味。那么,這種說法是否與“見虎一文,不知其武;見驥一毛,不知善走”相矛盾呢?其實不然,二者并不矛盾,這里的關鍵在于“一臠肉”與“一鑊之味”的關系與虎之“一文”與“其武”、騏驥之“一毛”與“善走”的關系是有區(qū)別的。“一臠肉”是一鑊之中的“一臠肉”,它蘊含著“一鑊之味”的全部信息,因此,“一臠肉”之味與“一鑊之味”的關系是大小之別,只是同一味道所附著的物質形體大小不同而已。而“一文”是老虎的毛皮的部分,而“其武”是老虎的體能等性質的部分,因此,二者雖然同是老虎這一整體的部分,但就二者關系而言,卻是同一整體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關系,是老虎的“一文”這一毛皮部分與老虎體能性質部分的關系。它們的關系不是大小之別,而是性質之異。同樣地,騏驥之“一毛”與其“善走”之間也是這種同一整體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關系,二者有著性質之異,而不是大小之別。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這是“由小見大,以近喻遠”(《說林訓》),是人們理性認識方式的具體表現(xiàn)。但是,要想通過虎之“一文”而斷其威武與否,通過騏驥之“一毛”而認其“善走”與否,則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論,是“以點代面”的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西家之子》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解扁為東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