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結構技巧借鑒·雙線組合
例文
石碑上的歷史
□匿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遠親總比近鄰好……”古老的兒歌在空氣中來回地飄蕩,倒映出無數輪回。石碑靜默地立在村頭看著幾百年滄海桑田,而歌聲依舊。
三百年前,縣官接到快馬來報,滁州境內瘟疫泛濫,凡染病者半月之內咳血而死。縣官立即下令全縣戒嚴,不許任何來自滁州者入境。
三百年后,村西的黃四娘接到兒子電話,說是在北京染了“非典”,準備逃回村調養。
歷史的軌道以平行姿態延伸,前后追逐著;歷史也按照同樣的方式蘇醒,今昔審視著。
縣官坐臥不安,自己膝下無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親戚。倘若他們來縣里避瘟疫,要不要開城門呢?
黃四娘心里咯噔一下,忙問兒子是不是得了報紙上說的那個傳染病。兒子在電話那頭咳了兩聲就掛了。
幾天后,縣官走向了城門,黃四娘走向了村口。歷史的軌道也緊密地切合在一起。
“伯父,我爹娘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個了。我拼了死才逃到您這兒來的。伯父,您開開城門吧。您不能見死不救啊!”門那邊縣官的侄子哭著。
“媽,我回來了。”村外邊兒子向著黃四娘走來。
歷史帶著厚重的顏色重合在一起,沿著時間的墻流淌開來。
門這邊縣官老淚縱橫:“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對全縣百姓負責啊。”
村這頭黃四娘后退了幾步:“兒子,聽媽說句話,別往村里走。”村民們漸漸圍上來,在黃四娘身后圍成一個半圓。
“伯父,您開開城門吧! 您不能見死不救啊! 要死也得死在親人身邊哪!”
“媽,你讓我進村吧! 你不能見死不救啊! 要死也不能死在外頭哪!”
理智與情感分別立于天平的兩端,亙古的風吹過,歷史在繼續。
門這邊縣官不斷地踱著步,作著他這一生最大的抉擇,理智與情感的天平逐漸傾斜,縣官最終在夕陽西下時下令打開城門。村這頭黃四娘流著淚從村民手中接過了掃把:“兒子,今天不是媽狠心,但只要媽今天在這兒,就不能讓你進村。你看看媽身邊這些鄉親,他們都是看著你長大的,你忍心把病傳給他們嗎?你還記得這村頭石碑上刻的字嗎? 理智點吧——你是媽的兒子,可媽不能因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 ——你得照電視上說的做啊! 媽已經打電話給了防疫局,他們馬上就到了。”
歷史的軌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卻最終折向兩個方向。
石碑上刻著:嘉慶七年,滁州瘟疫泛濫,本縣縣官內侄自滁州來縣,縣官開城迎侄,數月之內,全縣死絕。
亙古的風帶著古老的氣息拂過石碑上模糊的字跡,沿著時間的軌跡講述著一個關于理智與情感的久遠的故事。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遠親總比近鄰好……”古老的兒歌在空氣中來回地飄蕩,倒映出無數輪回。石碑靜默地立在村頭聽著幾百年歌聲依舊,只是歷史再也不會重演了。
借鑒提示
所謂雙線組合,就是整個文章由兩條線組成。這兩條線或齊頭并進,或時而分開,時而交叉纏繞,或一明一暗,暗線包容在明線里面。譬如本文,就是兩條線齊頭并進:一條線是縣官開城迎侄兒,一條線是黃四娘出村勸兒子。300年前縣官開城迎侄兒,目的是為了救侄兒一命,可是最后侄兒非但沒能得救,卻殃及全縣百姓。300年后黃四娘出村拒絕兒子進村,她是在為全村的父老鄉親著想,不讓石碑上銘刻的歷史教訓重演。這種雙線組合的結構方式,不但渲染了文章的藝術力量,而且也增添了作文內容的含量,拓展了文章主題的廣度和深度。要寫好這種雙線結構的文章,一是要處理好主次關系,雖然兩條線齊頭并進,但是在作者的心里,哪條為主,哪條為次,還是需要清楚的。二是要找好中介,兩條線之所以能夠并行,總是有一個中介能把兩者聯系在一起;如果兩條線毫無關聯,那就只能導致松散的結構。三是要講究匯合,兩條線終究是要匯合在一起的,什么時候合,怎么合,這就是考驗作者藝術技巧的地方。
上一篇:作文擬題技巧借鑒·雙關式
下一篇:作文擬題技巧借鑒·反彈琵琶式(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