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世·猴子救月》注釋,意譯與解說
過去世①時,有城名波羅柰②,國名伽尸。于空閑處有五百獼猴,游于林中。到一尼俱律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暗冥。”共作計議言云:“何能出?”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 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言, 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是等騃榛獸③,癡眾共相隨。坐自生苦惱, 何能救出月?
——《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癡部》
【注釋】
①過去世:佛教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三世。②柰:音nai。③騃: 同 “呆”。騃榛: 指腦筋愚笨, 呆頭呆腦。
【意譯】
在過去的世界,有一個伽尸國,國內有座波羅柰城。在人煙稀少的樹林中,有五百只獼猴。有一天,獼猴們到了一棵尼俱律樹下,樹下有口井,井中有個月亮的影子。獼猴頭兒見了,對他的同伴們說:“月亮今天掉入井中了,我們應當一起把它救出來, 免得世界上每晚都黑沉沉的。”獼猴們共同商量說:“怎樣才能救出月亮呢?”獼猴頭兒說:“我知道救出月亮的方法,我抓住樹枝,你們捉住我的尾巴,一個連一個,就可以撈出月亮。”那些獼猴隨即照頭兒說的干,一個捉住一個,掛成一長串。差點接近水面時,連在一起的獼猴太重,樹枝弱小,“卡察”一下折斷了,所有的獼猴都掉入井水中。這時樹神便說偈道:這群野獸真是笨坯,個個癡呆共聚一塊,無事找事自討苦吃,井中之月怎救出來?
【解說】
猴子救月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了,從樹神之偈來看,其原意是嘲笑那些無事找事, 自討苦吃的庸人的。猴子救月于井,確是多此一舉,造成這一可笑之舉的原因蓋有二焉:一是他們自身智商有限,不知井中之月乃是影子;二是他們的生存方式,小的聽大的,一切服從猴王,故當猴王提出救月時,小猴都不懷疑其可能性與必要性。不過猴子的動機還是真誠善良的,他們冒險救月,為的是大地的夜晚常有月亮照耀。對于猴子或者猴子式的庸人的失敗與滅亡,我們也許只能表示哀其不幸而已。嘲笑似乎也不必了。他們是可憐的。如果我們的智商高于他們,我們的責任就是教育他們,讓他們也懂得一些道理,懂得一切科學,同時從中吸取教訓。猴群中頭兒說了算是受其生存方式的支配,人既可以不受制于這種生活方式,就當多講點民主,讓更多的人思考一下這么做是否有必要,是否合乎科學。譬如竭澤而漁,動機雖好,但破壞了生態環境,反倒造成長期損失。這就是不讓更多的人參與思考的結果。
【相關名言】
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新唐書·陸象先傳》
當一個人受到公眾信任時,他就應當把自己看作為公眾的財產。
——美國·杰弗遜
上一篇:《江盈科·狡生夢金》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瓠里子擇舟》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