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買櫝還珠》注釋,意譯與解說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①,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②以翡翠,鄭人買其櫝③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 未可謂善鬻珠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桂、椒: 皆為香料。②輯: 同“緝”,縫邊。③櫝: 匣子。
【意譯】
有個楚國人在鄭國販賣珠寶。他專門講究表面裝潢,用木蘭樹料做了一只裝珠寶的匣子,先用桂花、花椒等香料熏了一番,又鑲上珍珠寶玉,而且還用玫瑰和翡翠等美玉加以精心點綴,把匣子裝飾得五顏六色,引人注目。有個鄭國人本來是買珠寶的,但由于被那只裝潢好看的匣子迷住了,竟然只買了這個楚國人的匣子,而把匣子里裝的珠寶退給了他。這個楚國人專做表面文章, 其實, 只能說他是個善于賣匣子的, 而不能說他是個善于賣珠寶的。
【解說】
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原理來看,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構成內容諸要素的內部結構或表現內容的方式。兩者之間存在決定與被決定、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在這則寓言中,珠和櫝其實也正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寶珠是那位楚國商人進行交易的實質,而櫝則是為襯托寶珠而設計的“包裝”。前者是內容,后者是形式。但是,那位楚國商人卻違背了內容與形式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把寶珠這一核心內容丟在腦后,而是著意于匣子的雕刻與裝飾。結果, 匣子賣掉了,而真正要賣的寶珠卻反而無人問津。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在認識和研究事物、解決問題時,我們一定要認真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不要為表面的現象所迷惑。
【相關名言】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寶玉不飾。
——劉向
上一篇:《馮夢龍·乞柳》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唐甄·人情厚薄》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