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的解釋|紳的意思|“紳”字的基本解釋
古時候,人們所穿的衣服,不管是長袍還是短褂,都沒有鈕扣,只是在衣服的衣襟之間用一根一根的小帶子系起來,起著現(xiàn)代鈕扣的作用。如果是穿短褂,這樣就可以了;如果是穿長袍,還要在長袍的腰部系上一根大帶子,也就是腰帶。古人的衣服沒有口袋,隨身攜帶的物品就掛在這根腰帶上。
腰帶也有貴賤、等級之分。平民百姓的腰帶是用熟牛皮制成的,叫做“韋帶”。“韋”的意思是熟牛皮。后來,“布衣韋帶”就成了平民的代稱。漢代學者劉向的《說苑》一書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大王亦嘗見夫布衣韋帶之士怒乎?”意思是:大王你見過老百姓發(fā)怒嗎?不過,用熟牛皮作腰帶的,只是那些較為富裕的平民,至于貧苦百姓,只能用一般的麻布,甚至用粗麻繩代替。
貴族和官吏的腰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用絲織品制成的“紳”,紳帶寬二寸,長度是根據(jù)各人的腰圍,有所不同。另一種是用皮革做的“革帶”,也叫“鞶”(pán)。最早的革帶不加任何裝飾,從魏晉以后,才開始用金、銀、銅等裝飾腰帶,用來區(qū)別身份的高低。唐、宋以后,這種區(qū)分就更加嚴格,根據(jù)《宋史》的記載,共分成玉、金、銀、犀等多種。
《說文解字》對“紳”的解釋是:“紳,大帶也。從糸(mì),申聲。”就是說,紳指絲織品的大帶,也就是腰帶。“糸”是這個字的形旁,表示這個字的本義和絲織品有關;“申”表示這個字的讀音。許慎說“紳”是“大帶”而不說是“腰帶”,是為了和皮革做的“革帶”相區(qū)別。
在古代,用絲織品做的腰帶有兩種用途。一是系在腰間,起束扎的作用;二是把大帶系在腰上之后,大帶多余的部分要垂下來作為裝飾,這垂下來的部分也叫“紳”。《論語·衛(wèi)靈公》篇目中有這樣一句話:“子張書諸紳。”子張是孔子的學生,這里的意思是,子張想把孔子的話記錄下來,可是又沒有竹板,只好寫在衣服的大帶上。這里的“紳”很顯然不是指纏在腰上的部分,而是指大帶下垂的部分。大帶的下垂部分到底有多長,《禮記·玉藻》中說:“參分帶下,紳居二焉。”意思是:把大帶分成三份,垂下的部分要占三分之二。可見,這“垂下”的部分很長。
子張把孔子的話記錄在“紳”上,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隨身攜帶一個竹板或木板,隨時隨地可以記點簡單的事情,類似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便箋或筆記本。可是,古人的衣服上沒有口袋,這竹板又放在哪里呢?最方便的就是插在腰帶上。這插在腰帶上的竹板就叫“笏”,也叫“手板”。當時的達官貴人,人人腰里系著“紳”,個個手里拿著“笏”,如果遇到事情需要騰出手來,就把“笏”往“紳”里一插,所以就有了“搢紳”一詞。后來,人們就把做官的人稱作“搢紳”了。即使是原來做過官后來不再做官了,也可以用“搢紳”來稱呼,以表示尊敬。遠在戰(zhàn)國時期,這種稱呼就很流行。到了漢代,在史書中,也常常把“搢紳”兩個字都寫作絞絲旁,這兩種寫法意思是一樣的。
由“縉紳之士”簡化而來的詞就是“紳士”。所謂“紳士”,就是指在地方上有地位、有權勢、有名望的人,是一個尊敬的稱呼,帶有褒揚的色彩。但是,類似“豪紳”、“土豪劣紳”等詞語就是貶義詞了。因為“豪紳”就是在地方上依靠封建勢力欺壓人民的紳士;“劣紳”就是品性惡劣的紳士。
上一篇:糧的解釋|糧的意思|“糧”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繡的解釋|繡的意思|“繡”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