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攫①金》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②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 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p>——《列子·說符》
【注釋】
①攫(jue):用手抓,搶。②鬻(yu):賣。
【意譯】
從前,齊國有一個想得到金子的人,在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后,就到市場上去。到了賣金子的地方,他伸手抓住金子,扭頭就走。官吏抓住了他,審問他說:“人都在那兒,你為什么搶人家的金子呢?”他回答說:“我拿金子的時候,完全沒有看見人,眼中看見的只是金子!”
【解說】
在中國豐富的成語寶庫中,“財迷心竅”、“利令智昏”之類的成語屢見不鮮。一般人恐怕很難理解一個人怎么可能在大庭廣眾中搶掠財物卻泰然自若,這是因為一般人心中都有一整套的道德價值評判的理性系統。它是由文化傳統、知識教養、社會家庭等一系列因素所決定的。你或許很難把這個理性系統很清楚地說出幾點來,但事實上你的一切思想行為都處在它的制約和監視之下。一旦逾越這個系統,勢必會淪入“財迷心竅”、“利令智昏”等等。這從心理學上來說,也是有一定的科學基礎的。人的心理結構,按照弗洛伊德理論,可以分為潛意識、前意識與意識,它與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結構相對應。潛意識的內容必須經過前意識的篩選、淘汰,才能抵達“意識域”。諸如對金子欲望等內容,往往都潛伏于潛意識深處,時時激蕩翻騰,伺機沖出限制。一旦潛意識中的欲望強大到足以沖決意識制約時,便會出現文中所說的那種見金不見人的迷狂狀態,因為此時的理性束縛(意識)已被非理性的力量所掩沒。有人讀過這則寓言也許會淡然一笑,以為這只是笑話一則,卻沒有想到這種極端行為恰恰是普通行為的激烈體現。按照心理學理論,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意識與潛意識的永恒爭斗,誰也無法逃避: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加強自身修養,強化各自的理性判斷系統,保持一種常態的心境和平和的生活。
上一篇:《蘇軾·扣盤捫燭》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元懷·故相遠派》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