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夔憐蚿》注釋,意譯與解說
夔①憐蚿②, 蚿憐蛇, 蛇憐風, 風憐目, 目憐心。夔謂蚿曰: “吾以一足趻踔③而行, 予無如矣, 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見夫唾者呼?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 何也?”蛇曰: “夫天機之所動, 何可易邪? 吾安用足哉!”蛇謂風曰: “予動吾脊脅而行, 則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無有,何也?”風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亦勝我,鰌④我亦勝我。雖然,夫折大木,蜚⑤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圣人能之。
——《莊子·秋水》
【注釋】
①夔(kui):傳說中的獨腳獸。《山海經》:“東海之內,有流波之山,其山有獸,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而行,聲音如雷,名之曰夔。” ②蚿(xian):馬蚿,俗稱百足蟲。③趻(chen)踔(chuo):跳著走。④(qiu):通,踏。⑤蜚:通飛。
【意譯】
獨腳的夔羨慕多足的蚿,蚿又羨慕無足而行的蛇,蛇又羨慕無形而能飄的風,風又羨慕一轉眼之間可以看得很遠的眼睛,眼睛羨慕一動而可以想到萬物的心。夔對蚿說:“我用一只腳跳躍著行走,這是沒有辦法的,現在你用一萬只腳走路,又是怎樣的呢?”蚿說:“你錯了,你沒有見過吐口沫的人嗎?噴出來大的像珠子,小的像濛濛細霧,混雜著落下來,數也數不清。現在我順其自然而行,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能這樣。”蚿則對蛇說:“我用許多只腳行走,還不如你沒有腳走得快。為什么呢?”蚿說:“我順著自然的行動,怎么可以更改呢?我哪里要用腳呢!”蛇則對風說:“我運動著脊背和腰部行走,還像有腳似的。現在你呼呼地從北海刮起來,呼呼地吹入南海,卻像沒有形跡似的,為什么呢?”風說:“是的,我呼呼地從北海刮起來而吹入南海,然而人們用手來指我就能勝過我,用腳踏我也能勝過我。雖然這樣,但吹折大樹,掀飛大屋,卻只有我能做到。”這是不求小的勝利而求大的勝利。完成大的勝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解說】
事物不論大小性狀,各有其所長,亦有其所短,各有其所用,亦有其無所用;各有其所是,亦有其所非;各有其所善,亦各有其所惡。這樣來看問題,無不是相對的,辯證的,可以轉化的。這是作者在《秋水》篇中反復闡述的一個思想。夔、蚿、蛇、風、眼和心之間,其實是不必互相羨慕的,只要各自盡了自然所賦予的本能也就可以安心了。可是人心卻是沒有底的。盡管對于自然來說,一切自然物都是相對的、齊一的、平等的,它們分別構成了自然有機體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對于人心來說,一切自然物卻必須經過理性的、價值的、情感的、審美的判斷和選擇。因此人間世就有了是是非非、善善惡惡、愛恨美丑。但這在道家看來,完全是一種迷惑。它擾亂了自然的體系,因此人只有掃去心鏡上的這諸多塵埃,才能回歸自然,與大道同流、同化。然而人是有獨立意志的,莊生其奈我何!自然其奈我何!那么,人既然要作出這許多判斷和選擇,他就會有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什么呢?是相對的呢?還是絕對的呢?這正是古今哲人深思而難解的問題。而有一點卻似乎是齊一的,人心總是指向肯定于己的一面。從人的基本定性出發,人總是盡力把主客觀統一起來,去肯定有利于自身整體發展的一面,而否定不利的一面。對于外物,不管其大小情狀, 皆為我所用,但卻常常忽視了它不利于己的一面。只想用其長,卻不知道防其短。也許終于有一天,造物主會聚集起事物之所短,把它強加給人。人又當如何去對付造物主的惡作劇呢?
【相關名言】
經驗是一位大教師,是我們所曾經走過的路。但我們想避免的并不是后面的破損的東西, 要注意的是前面的彎路。
——英國·伊文斯
上一篇:《韓非·夔一足》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蘇軾·好大說者》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