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倚門倚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倚門倚閭:yǐ mén yǐ lǘ
詞源:《戰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詞由:齊國有個名叫王孫賈的人,十五歲就做了齊閔王的侍從。有一次,齊國被燕國打敗了,齊王出奔于莒。但是王孫賈卻不知齊王到哪里去了。他母親責備他沒有象父母關心兒子那樣去關心齊王,并以自己關心兒子的心情、行為來教育王孫賈說:“你早晨出去,晚上回來,我都靠在家門邊來望你;你晚上出去許久不見回來,我就靠在里門口來望你。”母親進而斥責王孫賈說:“你是齊王的侍從,齊王到哪里去了你都不知道,你為什么還要回家來?”王孫賈聽了母親的教訓,馬上去尋找齊王。原來是淖齒作亂把齊王殺了。于是王孫賈帶領人殺死了淖齒, 為齊王報了仇。
詞義: 靠著家門或里門。閭: 古代里巷的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迫切心情。
書證: 清·黃遵憲《別賴云芝同年》詩:“倚門倚聞久相望, 不可以留行束裝。”
上一篇:成語《依樣畫葫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倚馬可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