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雞鶩爭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雞鶩爭食:jī wù zhēng shí
詞源: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詞由:屈原被楚懷王放逐以后,一過就是三年,沒能和楚懷王見一面。屈原想不通:自己對楚王竭盡了忠心,然而楚王就是聽小人的讒言。他心煩意亂得很,就去請教太卜鄭詹尹,一連提了八個問題,其中第七個問題是:寧愿和良馬在一起把軛套在脖子上拉東西呢,還是跟著劣馬的印跡行走?寧愿和美麗的天鵝比一比飛的本領(lǐng)呢,還是去和雞、鴨搶東西吃呢?那一種做法是好,那一種做法是壞,我該選擇那一種做法為好呢?”
詞義: 象雞、鴨那樣地?fù)屖吵浴zF:鴨子。原比喻平庸的人, 后用來比喻卑賤的人爭名利爭得很厲害。
書證: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零二回: “雞鶩爭食, 終無了期, 雖有文治派之徐世昌, 亦奚補(bǔ)乎?”
上一篇:成語《雞鳴而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鳴鼓而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