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荊棘塞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荊棘塞途:jīng jí sè tú
詞源:《左傳·僖公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p>
詞由:晉國的執政大夫范宣子把姜戎的國君駒支抓起來,說他有恩不報,反拆晉國的臺。晉國對姜戎有什么恩呢?在晉惠公時,姜戎的國君吾離被秦國追逐,到了瓜州。這時吾離是貧困得很了,編茅草為衣服,戴荊棘為帽子。只好向晉國求救,表示愿歸附晉國,晉國就把一點土地給吾離,使姜戎國復立起來。其實晉國給姜戎的是不毛之地,所謂“狐貍所居,豺狼所住”的地方。只好說姜戎有一個蹲身之處罷了。
詞由:路上全是叢生的雜木小樹。荊棘:叢生的帶刺小灌木;塞途:充滿道路,把道路堵塞。比喻處境為困難,障礙又非常多??追f達注:“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耳?!?/p>
書證:魯迅《導師》:“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馬導師!”
上一篇:成語《蒼黃翻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落落難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