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輪人與匠人》注釋,意譯與解說
輪人操其規①,將以量度天下之圜與不圜也,曰:“中②吾規者,謂之圜;不中吾規者,謂之不圜。是以圜與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則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③,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是以方與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
——《墨子·天志中》
【注釋】
①輪人:做車輪的人。規: 圓規。②中:合,符合。③矩: 曲尺, 其曲處是直角, 是畫方形的工具。
【意譯】
做車輪的人拿著圓規,用來度量天下之物的圓與不圓。他說:“符合我這個圓規的, 叫做圓; 不符合我這個圓規的, 叫做不圓。所以, 判斷事物的圓與不圓,我可以一清二楚。”這是什么緣故呢?判斷圓與不圓的方法明確。匠人也拿著曲尺,用來度量天下之物的方與不方。他說:“符合我這個曲尺的,叫做方;不符合我這個曲尺的, 叫做不方。所以,判斷事物的方與不方,我可以一清二楚。”這是什么緣故呢?判斷方與不方的標準明確。
【解說】
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判斷,都必須依據其相適應的參照系統。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不能界定其自身, 而必須有賴于外在的標準, 否則, 便會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誤會。因此,從哲學的意義上說,存在便是被感知。任何事物盡管它一直客觀地存在著、生長著,但是,只有在被人們感知之后,它才可能被賦予相應的概念,認識其內在固定的本質特征。在這則寓言中,作者指出,做車輪的人通過圓規這一外在的客觀標準物,可以作為鑒別車輪圓與不圓的依據;同樣,工匠通過曲尺,也可以找到判斷是非曲折的標準。這是因為輪人與匠人都有著外在的固定不變的法度,從根本的意義上找到了感知方、圓這兩個特定存在物的有效方式。當然,作為生長在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墨子,他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可能達到現代思辨哲學的高度,還只是停留在樸素的感知認識階段。他在這篇寓言中通過形象所顯示出來的思想含意,仍然可以使人們清楚地了解;判斷是非要有明確的標準。即使在今天,它對于指導人們理解價值尺度與社會效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 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啟示作用。
【相關名言】
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里也不要動搖。
——俄國·赫爾岑
一個人要發現卓有成效的真理, 需要干百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俄國·門捷列夫
上一篇:《沈起鳳·貧兒學諂》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輪扁斫輪》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