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蝙蝠》寓言賞析
從前,蝙蝠曾仗著自己的長相特點,混跡在百鳥和群獸之間, 占了不少便宜。
白天, 蝙蝠見鳥群捕了好多好吃的蟲子,便把鼠耳朵一縮, 張開翅膀,一扇一扇地飛到鳥群中說:“伙伴們,我也有一對會飛的翅膀,是你們的同類,請你們分這些蟲子時不要忘了給我一份。”結(jié)果蝙蝠得了一份蟲子。
晚上,蝙蝠見老鼠找到了許多香噴噴的豆子,便把翅膀收起來,伸直耳朵,對老鼠說:“鼠兄弟,我也有兩只直豎豎的耳朵,也是老鼠,請你們分豆子時不要忘了給我一份。”結(jié)果蝙蝠又得了一份豆子。
一天, 小鳥和老鼠都來到蝙蝠家收稅。
小鳥開口說:“蝙蝠兄弟,今天你要繳一份鳥稅。”
蝙蝠急忙收緊翅膀,伸直耳朵說:“我是老鼠,不是小鳥。”
老鼠在旁邊一聽, 忙說:“那好, 蝙蝠兄弟,今天就請你繳一份鼠稅。”
蝙蝠又慌忙縮起耳朵,伸開翅膀說:“我是鳥,不是老鼠……”
小鳥和老鼠一時火起,一個扯翅膀,一個扯耳朵,蝙蝠慌忙逃竄。從此, 蝙蝠不敢在白天露面,怕鳥啄它;也不敢在夜晚出沒, 怕老鼠咬它。 它只能黃昏時分找點食,然后躲起來。
——哈尼族寓言(選自《中國民間寓言選》)
如果我們熟悉蝙蝠的模樣, 就能了解這一寓言構(gòu)思的巧妙。蝙蝠確實是一種奇特的哺乳動物,動物學上屬于翼手目。它前肢與后肢之間有薄而無毛的薄膜,收攏是爪,可以爬行,展開是翅,能夠飛翔。它白天棲息在屋檐等房屋頂部的夾縫中, 黃昏才在附近的天空飛行捕食蟲子。它收攏翼膜后的身體大小和頭部形狀很象老鼠。因此人們也將它稱為“飛鼠”、“仙鼠”、“檐壁鼠”。
寓言抓住蝙蝠外形特點, 巧妙地擬人化,把它塑造成一個見油水就撈、見責任就推的投機耍奸者的形象。鳥類分食物,它是鳥,要了一份;鼠類分食物,它是鼠,也要了一份;而當鳥和鼠來要它有所奉獻時,它向前者否認自己是鳥,向后者否認自己是鼠。真是奸滑極了。這正是社會上某一類人的生動寫照。寓言犀利地揭露了這種人唯利是圖、唯責是避的嘴臉, 并給予辛辣的諷刺。
歌頌善良無私、反對自私奸滑是民間文學的一個傳統(tǒng)主題。在文學作品中人民總是讓自私自利之徒受到應有的處罰。寓言中蝙蝠最后被揭穿,從此“不敢在白天的天空露面,怕鳥啄它; 也不敢在夜晚出沒,怕老鼠咬它。”所以“它只能黃昏時分找點食”。這似乎是為了解釋蝙蝠只在黃昏出沒的原因,但這種解釋并非出自科學探索,而是完全出自善惡觀念:投機耍奸的人是會被群眾所唾棄的。
蝙蝠由于其外形特點,常被中外寓言家們作為兩面派的典型形象。古羅馬時代出現(xiàn)的《羅穆路斯》寓言“蝙蝠的背叛”,寫飛禽走獸交戰(zhàn),蝙蝠認定走獸會勝利便投奔到走獸群中,結(jié)果鳥類獲勝,雙方締結(jié)和約,鳥類懲罰內(nèi)奸,拔光了蝙蝠的毛,不準它白天飛行。明代馮夢龍《笑府》中的寓言“蝙蝠”,寫鳳凰生日,蝙蝠說自己是獸, 不去慶賀;麒麟生日,蝙蝠說自己是鳥,也不慶賀。馮夢龍用以諷刺士林中投靠宦官的非禽非獸的敗類。這則哈尼族寓言反映了哈尼人民的道德觀念,其寓意更具有普遍性。
上一篇:《中國寓言·蜀先主廟》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蝜蝂傳》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