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郢書燕說》寓言賞析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 夜書, 火不明, 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 曰:“舉燭者, 尚明也; 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 王大悅, 國以治。
治則治矣, 非書意也。今世學者, 多似此類。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時誤寫或誤說了一句話,卻被他人當作另有深意而加以引用,造成出乎意料的結果。這則寓言所講的正是這樣一件事。
郢(楚國國都)人給燕相寫信,因天色已晚,燈火又不太亮,他便對秉燭的人說:“把燭舉高一些。”他一邊說。一邊就在紙上誤寫了“舉燭”二字(“過書”即誤寫)。這樣荒唐的書寫錯誤,想不到燕相看到后卻解釋為有崇尚光明之意,如此引伸,已屬十分可笑了。但他又進一步推論說,崇尚光明就是要求舉賢任能,這就更加荒謬透頂了。不料燕相將自己的解釋告訴燕王,燕王照此辦理,竟然天下大治。
一次書寫上的錯誤,產生如此奇特的后果, 當然是寫信者始料不及的,聯想到當時的治學風氣,韓非在寓言的結尾對此發出了感慨:“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當時的學者為了替自己的學說找到依據,同時博得各國國君的青睞,多曲解古代典籍,就象燕相釋“舉燭”二字一樣,將個別字句無限引伸,大失原意。作者的感慨,即點明了這則寓言意在批評當時學者牽強附會解釋古代典籍的現象。郢人和郢人的書信,即比喻古代學者和他們的著作;而燕相的形象,則是比喻當世的學者。
韓非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對古代典籍中的許多觀點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對推崇先王的孔子、墨子也持批判態度。他曾經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誰使定儒墨之誠乎?”(《顯學》)意思是說, 孔子和墨子都稱道堯舜, 但各不相同,都說自己是堯舜真傳;堯舜已經死了,誰能肯定儒墨兩家說法的真實性呢?郢人的誤筆被燕相國妄加解釋,就相當于古人的錯誤被今人妄加解釋,可見古書之不足信。所以這則寓言也包括了批判古代典籍,反對夸大古籍的作用的意義。
后人將這則寓言的內容概括為“郢書燕說”的成語,用以比喻穿鑿附會, 曲解原意。
上一篇:《中國寓言·鄭人置履》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里母請火》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