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六朝文學·王粲·登樓賦》原文、賞析、鑒賞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2〕。覽斯宇之所處兮〔3〕,實顯敞而寡仇〔4〕。挾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長洲〔6〕。背墳衍之廣陸兮〔7〕,臨皋隰之沃流〔8〕。北彌陶牧〔9〕,西接昭丘〔10〕。華實蔽野〔11〕,黍稷盈疇〔12〕。雖信美而非吾土兮〔13〕,曾何足以少留〔14〕!
遭紛濁而遷逝兮〔15〕,漫逾紀以迄今〔16〕。情眷眷而懷歸兮〔17〕,孰憂思之可任〔18〕?憑軒檻以遙望兮〔19〕,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20〕,蔽荊山之高岑〔21〕。路逶迤而修迥兮〔22〕,川既漾而濟深〔23〕。悲舊鄉之雍隔兮〔24〕,涕橫墜而弗禁〔25〕。昔尼父之在陳兮〔26〕,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27〕,莊舄顯而越吟〔28〕。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29〕。
唯日月之逾邁兮〔30〕,俟河清其未極〔31〕。冀王道之一平兮〔32〕,假高衢而騁力〔33〕。懼匏瓜之徒懸兮〔34〕,畏井渫之莫食〔35〕。步棲遲以徙倚兮〔36〕,白日忽其將匿〔37〕。風蕭瑟而并興兮〔38〕,天慘慘而無色〔39〕。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40〕,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41〕,意忉怛而憯惻〔42〕。循階除而下降兮〔43〕,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44〕,悵盤桓以反側〔45〕。
〔1〕本篇是建安時期有代表性的一篇抒情小賦,為作者避亂荊州登城樓所作。所登之樓究在何處,向無定說,有謂江陵城樓,有謂當陽城樓。
〔2〕聊:姑且。暇:通“假”,借。銷憂:排解憂悶。
〔3〕斯宇:此樓。所處:指此樓所處的地理位置。
〔4〕顯敞:明亮、寬敞。寡:少。仇:匹敵。
〔5〕“挾清漳”句:意思是城樓在漳水的一條支流邊上。挾,帶。浦,大水有小口別通它水。
〔6〕“倚曲沮(ju)”句:意思是城樓靠著曲折的沮水的一塊長洲。洲:水中陸地。
〔7〕背:背面,指北面。墳衍:地勢高平。
〔8〕臨:面臨,指南面。皋:水邊地。隰(xi):低濕地。沃流:使土地肥沃的水流。
〔9〕彌:終至。陶:指陶朱公,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牧:郊外。傳說江陵附近有陶朱公墓,因此稱其地為“陶牧”。
〔10〕昭丘:楚昭王的墓地,在當時東南七十里。
〔11〕華:同“花”。實:果實。
〔12〕黍稷(ji):泛指莊稼。黍:黍子。稷:谷子。疇:田野。
〔13〕信:的確。土:指故鄉。
〔14〕曾:語助詞。足:值得。少留:短暫停留。
〔15〕紛濁:指董卓等專權殘暴,政治混亂。紛:紛擾。遷逝:遷徙流亡。
〔16〕漫:長久。逾紀:超過了一紀。一紀指十二年。迄:至。
〔17〕眷眷:形容依依不舍的樣子。
〔18〕任:當,經受。
〔19〕憑:依靠。軒:有窗的長廊。檻:欄桿。
〔20〕極目:放眼遠望。
〔21〕荊山:山名,在今湖北南漳。岑(cen):小而高的山。
〔22〕逶迤:長而曲折的樣子。修:長。迥:遠。
〔23〕漾(yang):水流長。濟:渡。
〔24〕雍隔:阻塞隔絕。雍:通“壅”。
〔25〕橫墜:零亂地落下。
〔26〕尼父:即孔子。在陳:孔子在陳國被困,曾嘆息地說:“歸歟(回去吧)!歸歟!”
〔27〕“鐘儀”句:春秋時楚國鐘儀被晉國俘囚,晉侯讓他彈琴,他彈的仍是楚調。幽,囚。
〔28〕“莊舄(xi)”句:越國人莊舄在楚國為官,病時思念故鄉,仍用越國方言說話、呻吟。顯,指地位顯赫。
〔29〕窮達:指患難失意和富貴得志。異心:不同的心情,指改變思鄉的感
情。
〔30〕唯:想。日月:代指時間。逾邁:消逝。
〔31〕俟(si):等待。河清:《左傳》:“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傳說黃河水一千年清一次。后以河清比喻時世太平。極:至。
〔32〕冀:期望。王道:王政。一平:統一太平。
〔33〕假:借。高衢(qu):大路。騁力:施展才力。
〔34〕“懼匏(pao)瓜”句:孔子曾說:“吾豈匏瓜(一種葫蘆)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陽貨》)意思是說:我不能像匏瓜那樣,掛在那里而不被任用。徒懸,白白地掛著。
〔35〕“畏井渫(xie)”句:《周易·井卦》:“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意思是淘凈了井沒人吃水,是很痛心的。井渫,把井淘干凈。
〔36〕棲遲:游息。徙倚:徘徊。
〔37〕忽:迅速。匿:藏。
〔38〕蕭瑟:風聲。
〔39〕慘慘:暗淡無光。
〔40〕闃(qu):寂靜。
〔41〕凄愴:悲傷。
〔42〕忉怛(daoda):哀傷。憯(can)惻:悲痛。憯:同“慘”。
〔43〕循:沿著。階除:樓梯。
〔44〕夜參半:直到半夜。參:及。
〔45〕悵:惆悵,悲傷。盤桓:徘徊,這里指反復考慮。反側:身體翻來復去。
作者由登樓之所見而引發了懷鄉情緒,又由對家鄉紛亂的現實之回憶聯想到時光流逝、功業未就,從而不禁唏噓。全賦脈絡清晰,環環相扣,感情真摯自然,風格沉郁,表現了建安文學“慷慨悲涼”的特色。
上一篇:《宋代文學·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蘇軾·石鐘山記》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