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錫文
短篇小說。作者鮑昌。發(fā)表于《新港》1982年第8期。小說以憶述的筆法,塑造了一位身處逆境而執(zhí)著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的地質隊員形象。“我”從小住在張姨家,爸爸是地質隊員。“我”沒有媽媽。爸爸一當“右派”她就走了。五歲時,因為鬧災荒,爸爸不愿再給張姨增加負擔,把“我”帶到草原上,住在帳篷里。爸爸經常帶著“我”走很遠的路去勘探。在一個有蒙古包的地方,他們發(fā)現了一座大鐵山。爸爸說整座山都是鐵礦,可以露天開采,他高興得和蒙古伯伯一起又跳舞又摔跤。我們又到了四川省的一座大山,住在廟里,“我”吃和尚伯給的鮮竹筍和桔子,和小和尚哥哥玩猴子。爸爸每天去爬山,滿山遍野搞普查。爸爸累病了。過了一年多,剛剛摘帽的爸爸又報名支援大西北,我們來到新疆,在看得見戴雪帽子大山的地方和穿漂亮衣服的柯爾克孜人住在一起。我們還經過了沼澤、沙漠、戈壁灘。沙漠里有一種芨芨草,它慢慢向前長,能趕跑沙漠,開出綠洲。爸爸說“它就是爸爸”,它在前面開路,后面就出現綠州;爸爸在前面探礦,后面就出現工廠。“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后,爸爸被解放軍押到林場“勞改”。冬天到了,爸爸好長時間沒來看“我”。終于有一天,爸爸的運柴車變成一輛空卡車回來了。爸爸渾身是血,被抬了下來。爸爸在林場發(fā)現了一座大礦山,采石頭時摔下山崖。“我”現在二十八歲了,已經是個熟練的地質工作者。作品以一雙純真無邪的童稚的目光為視角,采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把嚴酷的生活,艱辛的人生寫得冷峻、深沉而清麗、明快。語言自然嚴謹,素樸雅致,具有清新之美。全文寫兒童心理,用語淺近,但字斟句酌,節(jié)奏輕快,干凈灑脫,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作品獲1982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上一篇:張學軍《芙蓉鎮(zhèn)》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謝錫文《芨芨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