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歷史話劇。作者顏海平,發表于《鐘山》1981年第1期。隋煬帝末年,由于統治者的驕奢淫逸、窮兵黷武,以致民怨沸騰,義軍四起,隋帝國搖搖欲墜。身為晉陽留守的李淵,乘時起兵,直取長安,登基稱皇,建元武德,從此開始了消滅割據、統一中國的戰爭。在這個過程中,李淵的次子李世民起了決定性作用。他攻打隴西,凱旋而歸;恢復晉陽,平定劉武周;中原決戰,捷報頻傳;擊敗突厥,國家轉危為安。長期的戎馬生涯,使李世民深知人心的向背對戰爭勝負的關鍵意義,又從隋王朝的滅亡中,吸取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真理,因而做了一些于國于民有利的好事。然而與李世民不同,唐高祖李淵、太子李建成,在定都長安后,卻縱情聲色,大興土木,廢棄政事,勞民傷財。兩種不同的政治觀點和實踐,必然引起父子、兄弟之間的對立斗爭。當這種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便爆發了“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由于李世民代表了當時歷史的前進方向,因而他的勝利為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該劇所提煉出的“為民行道則昌,背棄民心必亂”的主題思想,準確地把握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同時又對經過“十年動亂”的當代讀者和觀眾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該劇比較嚴格地遵循歷史劇的創作規律,既忠實于史實,又不拘泥于史實,在基本情節和主要人物符合歷史真實的前提下,經過藝術的想象與加工,充實、豐富了歷史畫面,恰到好處地將史與劇統一起來。在藝術構思上,該劇情節豐富且簡而不繁,層次分明而波瀾起伏,結構嚴謹又疏密有當。全劇以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沖突為主線貫串始終,但卻并不場場寫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而是插入李世民與尹貴妃的矛盾、李世民與李淵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又正是兄弟兩人矛盾沖突的側面表現,從而使劇情張弛有致,形散神不散。在沖突安排上,還注重動、靜結合,將鐵馬金戈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給人以多層面的審美感受。在人物塑造上,該劇主要人物無不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一方面,劇作者善于通過戲劇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另一方面,尤其得力于劇作者善于通過對比,顯示人物不同的精神風彩。劇中既有正面人物形象之間的對比,也有反面人物形象之間的對比,更有對立面之間的形象對比。特別是后一種對比對突出人物性格起了尤為重要的作用,如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氣度豁達與李建成小有才能、口蜜腹劍的對比;李世民的為民行道、遠見卓識與李淵的耽于聲色、目光短淺對比;長孫夫人的雍容嫻雅、知書識禮與尹貴妃的放蕩淫亂、小人得志對比等等。該劇語言富有特色,是在唐代散文和駢文基礎上提煉和創造出的一種既有歷史感又有當代性的口語,既有很強的文學性,又瑯瑯上口,一聽就懂。有的臺詞亦文亦白、亦駢亦散,鏗鏘有力,飽含激情,既充分個性化,又富有音樂感。另外,該劇還非常重視音響效果與劇情的需要緊密結合。如軍鼓、雷電、樂曲、歌聲等等的運用,幾乎無一不恰到好處,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增加了全劇濃郁的藝術氣氛和真切而強烈的感染力量。該劇發表并上演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上一篇:周裕國《秦牧散文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郎偉《穆斯林的葬禮》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