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光怡
報告文學。作者翟禹鐘等。發表在《中國青年》1979年第3期。作者懷著對將軍深深的崇敬和愛戴,以樸實的文筆記敘了彭德懷兩次回故鄉的情景。文章從湖南湘潭的烏石寨起筆,引出了橫刀立馬,敢作敢為,為真理奮斗而寧死不屈的“真人”彭大將軍。全文分上、下篇兩部分。上篇以大躍進年代為背景,截取幾個生活側面,回憶了將軍第一次回鄉時的情景。在彭家圍子,彭老總親眼見到糧食爛在地里,干部卻虛報畝產量。“煉鋼廠”燒毀了參天古木,煉出來的卻是銹鐵疙瘩。在水利工地,干部逼著男女老少寒冬臘月赤膊挑土筑壩,甚至吊打群眾。將軍兩眼冒火,他憤然了。老百姓是共產黨的衣食父母啊!他痛心疾首,代表黨向群眾鞠躬請罪,并宣布工地解散。在平江,故地重游,他與老紅軍、老赤衛隊員推心置腹地交談。他憶起參加平江起義的胡筠同志被“左”的路線殺害的往事。撫今追昔,將軍憂心如焚。他思考著浮夸、共產的嚴酷現實,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將軍揮筆疾書,寫下了著名的《故鄉行》。“谷撒地,薯葉枯”,“我為人民鼓與呼”。下篇,距第一次探親訪友整整三年,人世滄桑,今非昔比。此次彭老總是“戴罪返里”。烏石寨的父老鄉親是熱誠的,淳樸而憨厚,鄉親們依然視彭老總為革命元戎,他們想他,盼他,敬重他。三年來的人禍天災,人民食不裹腹,病痛難熬。在故鄉的日子里,彭總走訪調查了公社、大隊和礦山,召開座談會,深入農民、工人家庭,促膝談心,察看探詢,他四處為群眾排憂解難,老百姓沒房住找他告狀,有冤屈找他伸張,在百姓眼里,他是“彭青天”。為了擺脫家鄉的貧困,彭總提出擴建水庫,放水養魚,并拿出自己的積蓄購買魚苗。他建議在山上栽種板栗、核桃,開展多種經營。他率先帶領侄兒一家開荒造田種糧食。調查和實踐,加深了他對真理的認識,更加堅定了信念。彭總自覺地反思一生的功過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更多地想的還是國家和人民。他呈書黨中央、毛主席,陳述己見真情。人民是公正的。有位姑娘自愿認他這個“罪人”為父親,許多人同他結成知己知心。在神州大地上,他擁有千千萬萬的支持者和崇拜者。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襟懷坦白、忠誠于人民的公仆形象,歌頌了彭大將軍與人民同甘共苦,勇于實踐,追求真理,敢為人民“鼓與呼”的品質和美德。文章采用時空交叉結構,以散文筆法,在樸實的敘述中,真實地再現了平凡的生活場景和細節,時而冷靜客觀地描述,時而激情勃發地議論、抒情,時而又穿插著人物的對話和地方的民歌民謠,親切而自然。作品在平實、淡泊的風格中潛藏著真情厚愛,跳動著情感的火花,這正是作品感人肺腑的魅力所在,曾榮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上一篇:周魯俠《彭大將軍(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周裕國《往事并不如煙》當代文學作品賞析